10月16日,一场特殊的“生命接力”在贵州省人民医院血液科造血干细胞采集室内温情上演。年仅23岁的准药师邹华(化名)在即将披上白大褂之际,用一次无私的奉献,为自己的医学生涯写下了最动人的“毕业序章”,当日,她成功捐献了造血干细胞,为一位素未谋面的血液病患者送去了重生的希望。同时,她也是我省第566位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志愿者,这也是我省的第三例跨国捐献。而她即将毕业的母校贵州医科大学已累计完成了52例造血干细胞捐献。
时间回溯到2年前,踏入医学院校门已有三个年头的邹华在校园内偶遇了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登记走进校园的活动,她了解到捐献造血干细胞可以挽救血液病患者的生命。怀着医学生特有的使命感与同情心,她毫不犹豫地登记报名,留下了血样,加入了中华骨髓库,成为一名志愿者。
命运的巧合在两年后悄然降临。今年夏天,正在紧张准备期末考试的她接到了当地红十字会的电话,告知她与一位血液病患者初配成功。没有丝毫犹豫,她当即给出了肯定的答复。“当我知道自己真的有机会去救一个人时,那种感觉非常奇妙,心里有一种被需要的责任感。”邹华说。
经过事前充分的准备,采集当天,在长达数小时的过程中,邹华手臂上的输血管连接着细胞分离机,血液缓缓流出,在分离机分离出珍贵的“生命种子”——造血干细胞之后,剩余血液又流回她的体内。过程中,她的脸上始终带着平静而坚定的微笑。“大约要采集280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她告诉记者,捐献过程很长,甚至可以说有点“难熬”,但是这一点苦是有盼头的。“这就像一堂最特别的临床实践课。”邹华笑着说:“它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健康所系,性命相托’这句医学生誓词的重量。能用自己的力量去延续另一个人的生命,这是我作为一名准医者最骄傲的时刻。”
据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贵州省管理中心工作人员介绍,邹华是我省第566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也是其中非常年轻的医学生捐献者。她用热血和勇气,诠释了什么是“医者仁心”,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奉献,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而生命的价值,正是在于为他人点燃希望之火。她的善举,不仅挽救了一位患者的生命,更重塑了一个家庭的未来。这袋承载着生命希望的造血干细胞混悬液,在被仔细核对、贴上专属标签后以最快速度送往美国,送到患者所在的城市,输入受捐者的体内,完成这场生命的接力。“这也是我省第三例跨国捐献的案例。我们呼吁更多像他们一样的年轻人能够加入到志愿者的行列中来,为更多在绝望中等待的患者带来生的光明。”这位工作人员在最后说。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张梅
(《23岁的她 捐出“生命火种”救人》由贵阳晚报为您提供,转载请注明来源,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