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处于毕业季,为防范毕业生遭受传销侵害,近日,贵州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提示,提醒广大高校毕业生和公众擦亮双眼,识别传销陷阱,防止误入传销组织。
随着社会发展变化,传销模式也在不断变色伪装。今天的传销早已不是往日“限制人身自由”的模式,而是与互联网紧密结合、分工明确、组织严密、模式隐蔽、诱惑性更大的新型传销。不管传销组织如何花样翻新,根据《禁止传销条例》的规定,凡是拉人头发展下线,以人头数量或销售业绩计算给付报酬,或需交入门费等方式牟取非法利益都属于传销。
当前,传销模式约有以下10种——
投资传销。谎称“国家扶持”“有政府背景”,以“连锁经营”“连锁加盟”“资本运作”“投资开发”等为幌子从事传销活动。
消费传销。以销售保健食品、化妆品等为名,实际上是拉人头,以人头数量计算报酬,进行传销活动。
电子传销。打着“电子商务”“互联网+”的旗号,建立网站或APP,以“网络营销”“网络直购”“网站加盟”等形式发展下线,从事网络传销。
创业传销。以创业投资为噱头,以“在家创业”“网络创业”“基金发售”“原始股投资”“网络资本运作”等为诱饵,欺骗、引诱群众上当。
游戏传销。以玩网络游戏、网上博彩为名发展会员,从事“游戏股票”“幸运博彩”等游戏充值卡推销,以直销奖、销售奖为诱饵发展下线。
慈善传销。打着“慈善救助”“爱心互助”等幌子,以“资助贫困学子”“消费养老”等形式,诱骗群众上当。
培训传销。以潜能培训、企业管理能力培训、成功学培训等培训活动和招工招生为噱头开展传销活动。
微信传销。打着微信营销的旗号,以微信、微商为平台,采取夸大宣传、造假炫富等方式,诱骗“微信朋友圈”的亲朋好友,以商品零售为幌子,发展下级代理商,从事传销活动。
旅游传销。打着“旅游直销”“免费旅游”的旗号,以“跨境旅游”“边旅游边赚钱”等为噱头,添加微信好友发展下线,拉群众入会交费,从事传销活动。
新概念传销。以“区块链”“电子货币”“数字货币”等新概念为依托,以低额入门费诱惑群众,通过发展人员、团队计酬等方式从事传销。
省市场监管局提醒,高校毕业生在找工作时,要提高警惕,认真识别,谨防误入传销组织。发现传销活动第一时间拨打公安机关“110”、市场监管部门“12315”电话举报投诉。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曾秦
(《毕业季求职 警惕传销陷阱》由贵阳晚报为您提供,转载请注明来源,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