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些年,贵阳的“星期篮球赛”

当时的“第五篮球场”,还曾举办过中国最早的业余篮球联赛

来源:贵阳晚报     2024年12月31日        版次:A06    作者:

12月28日晚,随着黔东南球星联队对阵贵阳市球星联队的一场揭幕赛,由贵阳市体育局和贵阳旅发集团历时数月提升改造的贵阳市第五篮球正式开馆。

第五篮球场位于太平路街区,是贵阳最知名的公共篮球场。其前身为1935年落成的贵州省立贵阳民众教育馆篮球场,1942年由我省实业家刘熙乙出资改造升级,于次年元旦完工后以其父刘维周之名命名为“维周篮球场”。新中国成立后,更名为“贵阳市第五篮球场”至今。1939年3月起至1966年,该篮球场将分散在各个单位的业余篮球队聚集到一起,每周举办两至三场篮球比赛,被市民称作“星期篮球赛”。“星期篮球赛”是中国最早的业余篮球联赛。

贵阳最知名的篮球场初建成

作为一项现代体育运动,篮球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传入贵州,据《贵州省志·体育志》记载,这一年,威宁县石门坎光华小学修建了游泳池和运动场,开展游泳、篮球和足球运动。民国年间,“国民体育”逐渐上升为一种国家文化,贵州的篮球运动在“提倡国民体育”的旗帜下更为广泛地走向校园、走向社会。

据文史学者孟浩《边城欢哨:全面抗战时期贵阳的国民体育与公共生活》一文记载,尽管篮球运动早在20世纪初就已传入贵州,但到抗战前夕球员的技术依旧十分落后,不少人采用“作揖式”的原地抱投,能单手投篮、跑动投篮者甚少。并且战术也很“原始”,“死前锋、死后卫,锋不卫、卫不攻”的状况普遍存在。文中举例说明:1924年,贵州“桐梓系”军阀资助了一支由九名学生组成的体育代表队,代表黔省参加在武昌举行的“第三届全国运动大会”。全运会期间,贵州队仅参加了篮球比赛,但首战便以3∶97的巨大差距败给了马尼拉华侨代表队。

这个“悲壮”的故事,反映了贵州篮球体育基础的薄弱。抗战军兴,文化西迁,作为大后方的贵阳“握五省交通之枢纽”,大批机关、学校、工厂迁入。内迁群体的到来,不仅使贵阳的业余球赛变得活跃,而且还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当地球类运动的“技艺革命”,他们所展示的绝招,如急性跳投、运动单手托篮、变向变速、快速突破、隐蔽传球等,立即令贵阳人大开眼界。随着赛事的频繁举行,新技术和新战术得到广泛传播。

“民国时期,篮球是贵阳体育运动发展的中心项目。”据《贵阳市志·体育志》的记载,当时的篮球场地多数在校园之中,贵州省立贵阳民众教育馆篮球场,则是贵阳市最知名的公共篮球场。

1935年,贵州省建立的最早的民众教育馆成立,地址在贵州省警察教练所和贵州省法政学校原址。值得一提的是,“贵阳民教馆”由著名建筑学家童寯主持设计。童寯1925年留学美国,就读于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与梁思成、林徽因等同窗学习。回国后,先在东北大学建筑系任教,抗战期间辗转到贵阳,后在贵阳开办“华盖建筑师事务所”分所,完成贵阳民众教育馆,省立陈列馆、科学馆、图书馆和清华中学等许多建筑设计。

“贵阳民教馆”落成后,在馆址后铺设了一个篮球场。这个篮球场因举办“星期篮球赛”成为全市最有名的篮球场地。

业余篮球联赛办得热火朝天

1939年3月起,国民党贵州省党部、贵州省立贵阳民众教育馆、中央日报社三个单位发起并组织,每星期举办两至三场篮球比赛,以丰富市民的业余生活,提高大家的运动兴趣。这种每星期举办的篮球赛被市民称作“星期篮球赛”,比赛地点都是选择贵阳民教馆球场。开赛以来,观看篮球赛即成为市民业余生活的内容之一,每场比赛观众都极其踊跃。这项活动一直从1939年持续到1966年,是中国最早的业余篮球联赛。

1941年1月2日,《贵州日报》以“精彩表演大显身手 慰劳将士球赛”为题,报道了一场“义赛”性质的“星期篮球赛”;同年4月19日至23日,“星期篮球赛”二周年体育大表演举行,400多人到场观看比赛……在官方宣传中,星期篮球赛被塑造为“倡导业余运动、发扬竞取精神”的典范;体育教育家王健吾也曾有些夸张地称赞道:“贵阳唯一的运动娱乐场所,在省立民众教育馆;贵阳唯一的娱乐运动的中心为省会星期球会。”足见其影响力。

舆论之外,“星期篮球赛”的确引领着贵阳城的体育热潮,越来越多的市民乐于看球。报纸上、电影院时常可见球迷打出的助威广告,一些球队甚至拥有了“赞助会员”,每逢比赛会为其志愿提供后勤服务。看球、追球俨然成为一种新兴的流行文化。同时,“星期篮球赛”自诞生起就带有营利色彩,因为市民看球必须购买门票。1939年,球赛门票价格为0.05元,1941年为0.2元,1943年则涨至2元。虽然票价逐年上调,但看球一直是贵阳较为廉价的娱乐活动。

“‘星期篮球赛’是全面抗战时期贵阳最成功的市级体育赛事,也是民教馆等官方机构在普及国民体育方面的一项杰作。”孟浩说,起初只有篮球赛,后增加了排球赛、小足球赛,“星期篮球赛”也由此拓展为“星期球赛”,“球赛在提倡国民体育的旗帜下,个人兴趣爱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严肃的体育教育呈现出日常娱乐的面相。”

1942年8月,“星期篮球赛”三周年纪念活动举行,“贵阳民教馆”邀请重庆“黑队”与贵阳篮球队进行义赛。比赛当日,因观众数量过多,加之球场设施老化,民教馆篮球场的木看台被压垮。时任贵阳裕民盐业公司经理的刘熙乙对公益事业比较热心,曾出资创办毕节私立弘毅中学、白沙井小学,并拨款以其父的名义设“维周”助学金,资助部分青年求学,亦曾捐资支持清华中学和贵阳大夏中学。当他得知民教馆篮球场看台倒塌之事后,便捐资修建场地,次年元旦完工。球场为南北走向,四周有石砌看台,砌石是拆除城墙时留下的,地面为平整的三合土(由石灰、砂、碎砖加水拌和后经浇灌夯实而成),球场正门两边门柱上刻有任可澄书“维周篮球场”五个字。以后,“星期篮球赛”仍在这里举行。新中国成立后改名“贵阳市第五篮球场”。

据《贵州省志·体育志》记载,第五篮球场于上世纪50年代增添灯光设备,成为贵阳第一个室外灯光球场。“这里一度是贵州省篮球赛事的核心舞台。”贵州省首届女子篮球队队长饶文芳自1953年起,便在此地进行篮球训练与比赛。据她回忆,“当时全国性比赛尚属罕见,第五篮球场举办的厂矿周末联赛成为当时篮球运动员们展示技艺的重要平台”。从这里出发,她代表贵州省女篮出征第一、二届全运会,并荣获全国十强佳绩。

升级改造成为“时尚地标”

上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室内室外公共篮球馆的增多,第五篮球场渐渐落寞。若不是资深球迷或者地道的“老贵阳”,或许很难找到隐匿于贵阳旧人民剧场旁边的篮球场。不过,当人们穿过蜿蜒的巷道和破败的车棚好不容易走进它的时候,或许也很难想象,过去这个狭小、简陋的场地,曾是贵阳热闹非凡的“体育中心”。尽管“星期篮球赛”早已成为掌故写入了地方史志,但黔人的体育精神和体育基因却得以延续,并不时被唤醒。

在贵阳市体育局的支持下,自今年5月起,贵阳市旅游发展集团下属贵阳市体育发展有限公司对第五篮球场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改造提升。项目围绕太平路街区多元、复合、艺术、潮酷、时尚等地标定位,将第五篮球场打造成“爽爽贵阳”的又一“时尚地标”。如今的球场占地约900平方米,最多可容纳500名观众。结合场地配套集装箱用房,新的第五篮球场是一个集潮玩篮球、全国性赛事、街区音乐节、小型展会等多功能一体的综合性活动空间。此外,场地周围新增设了文创集合店、运动品牌折扣店、高端健身工作室、休闲酒吧、冷饮店、轻食店等业态,为市民提供更多样化的休闲娱乐选择。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郑文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