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丝娃娃”的前生今世

来源:贵阳晚报     2025年01月03日        版次:A05    作者:

李世平

黔味小吃中,尤以“丝娃娃”最为知名。关于“丝娃娃”的起源,曾听长辈说起过。

相传,民国初期,有妇不孕,遍求名医,久治无效,药石无灵。夫君万般无奈,遂前往寺庙上香,祈求观音继嗣送子。住持老法师嘱之曰:诚心念诵经文之外,宜常吃素。并教其制作素饼之法:“将搅拌好的面粉,在不放油的热锅里迅速杵一下,烙成很薄的面皮,里面放点绿豆芽、萝卜丝、炒黄豆,然后包好,佐以蘸水,即可食之。”他回家后,依法而行。考虑到妻子不喜面食,就把面饼烙得很小。妻子问这叫什么饼,他随口应道“思娃娃”!其妻闻罢大喜,曰:“真形象,好兆头!”

的确,用薄薄的面皮包裹配菜,犹如襁褓包裹婴儿;包好配菜,灌入汁水时,仿佛拿乳汁、菜汤喂养小孩。过了些日子,其妻真有了身孕。后来,足月生下个胖乎乎的男孩,办满月酒时,有亲友打听,服用何药而得子?他如实相告。此事不胫而走,或许是因味道独特、爽口,抑或对人体确有调理功用,喜食者慢慢多了起来,因“思”“丝”同音,包裹的蔬菜又是丝状,因形会意,就演变成了“丝娃娃”。

早期的“丝娃娃”,面皮里所包,的确就是上述三样。这种搭配,似乎不只是考虑了口感,而是经过精心挑选,暗合道妙。

萝卜,具有消食和中、化痰理气之功,又可解过食豆腐之患,并能消导体内各种积滞。

绿豆芽,“清热解毒,疏利三焦”。其所含维生素较绿豆大幅增加。二战时,美国海军在海上因缺新鲜蔬菜,很多士兵患了坏血病,偶然见绿豆受潮长出嫩芽,便拿当菜吃,结果坏血病竟不药而愈。

黄豆,能“宽中下气,利大肠,消水胀肿毒”。旧时,民间凡迁居异乡客地,水土不服,用黄豆与大米煲饭,不适感往往立解。此物能“长肌肤,益颜色”,为美容佳品。据传,有人曾向京剧大师梅兰芳打听驻颜之道,他说“中年后,常吃黄豆粉”。

现在,“丝娃娃”配菜已增加了很多品种,有黄瓜、莴笋、海带、折耳根(鱼腥草)、芹菜、蕨菜等。食前观之,色彩斑斓,青赤黄白黑,五色咸备;入口细品,酸苦甘辛咸,五味俱全。对人体的调理之功,自不用多言,还让朵颐快感上升为品尝、欣赏的美感,算得上是一种艺术小吃。

过去,卖“丝娃娃”者,多是中老年妇女。她们用提蓝或背兜,装上饼皮、配料,在人流量大的地方售卖。上世纪六十年代,笔者上小学时,常拿省下的早餐钱专门去吃这一口。当时,一分钱就能买到一个,在常光顾的小摊,讲一下价,两分钱还能吃三个。所以,同学间常用它请客。

幼时,吃“丝娃娃”时,大都采用蹲姿。将薄如蝉翼的面皮摊于掌心,把配菜各夹几丝,置于面皮上,包成上大下小的兜状,往里猛灌两勺汁水,仰面向天,将其一次性揉入口中。软糯的面皮极富韧劲,夹着鲜嫩甘脆的配菜,混着酸辣浓郁的蘸水,绵香四溢。这种吃法,痛快淋漓,显得豪气。若想吃相文雅些,慢慢放入口中,或分两次入口,里面的蘸水则会顺着手指、手掌淌到前臂,窘相难免。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丝娃娃”从路边摊搬进了店面。近年,有餐饮公司如“丝恋”者流,更将“丝娃娃”请进时尚度很高的购物中心。

“丝娃娃”味道之优劣,与蘸水密切相关。筑城的“丝娃娃”,根据蘸水风格不同,可分为两大门派。一种是传统型,用香葱、大蒜、生姜、折耳根、酱油、醋、盐、味精、糊辣椒等调配蘸水。另一种则是用番茄为主熬制的红汤汁水。后者则以“丝恋”为代表。他家的红色汤汁,先用野生西红柿捣碎成酱,辅以白酒、食盐、西芹、红辣椒等,经数天腌制发酵后成为底料。食前,用新鲜西红柿浆与底料汤汁按比例勾兑,慢熬5-6小时后方成。

“丝恋”董事长周杰,其祖上最早在厦门,以制作春卷为生,代代相传。民国初年,为避战乱,举家内迁,先居贵州惠水县,仍以制售春卷为业。抗战时期,始来贵阳,为兼顾低端消费群体,同时也经营“丝娃娃”。新中国成立后,长期在黔灵山公园附近摆摊,生意一直较好,应与其家创于1768年的酸辣红汤蘸水有关。

至于“丝恋”之名,既指所包裹的五色五味菜丝,也言烹饪制作中兼收并蓄、包容至上、和而不同、追求阴阳平衡之道。笔者以为,此中道理可推及于其他方面,试撰一联概之:“丝丝入扣,包容五味;恋恋不舍,和合阴阳。”

一种街头小吃,于充饥、可口之外,若尚能与桑梓情结关联,唤起乡愁追忆,则已成长为一种地域标识、升华为一种文化符号。“丝娃娃”虽为而不争,或可当仁不让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