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年夜饭添一些宋代风韵

来源:贵阳晚报     2025年01月23日        版次:A06    作者:

春节将近,厨艺高手们已经开始琢磨年夜饭的菜品了。年夜饭是春节最重要的饮食习俗之一,象征着家人团聚和亲情和睦。可是,年夜饭每年都做,怎么才能不千篇一律?今年,不妨给年夜饭添些宋代风韵,试试《宋宴》里的这些菜式——

春饼

一张轻薄如茧纸似的圆形面饼摊开,搁上红红绿绿的蔬菜丝做馅,卷折成筒,一口咬下,萝卜的甜脆、蒌蒿的芳香、韭菜的辛辣一并触碰味蕾,如同将初春吃进嘴里。这是宋朝人在立春日的必吃单品:春饼。

按唐宋习惯,春饼食材会被盛在一只大盘中端出,又称“春盘”。春盘中的生菜种类并非一成不变,比唐朝更早的魏晋,一度只挑拣辛辣系蔬菜,如大蒜、小蒜、韭菜、芸薹、胡荽之类,组成“五辛菜”(五辛盘)。人们相信,辛辣的刺激感能疏通五脏六腑内积聚的浊气,达到祛病消灾的效果。到宋朝,辛辣不再独当一面,能入选春盘的蔬菜随即翻番:萝卜、蒌蒿、韭菜、韭黄、芹芽、青蒿、菘菜、莴苣、生菜、蓼芽、蕨芽、兰芽、藕、豌豆、玉笋、辣蔊菜、葱、蒜苗、胡荽…… 正如诗言“旋挑生菜簇春盘”,总之有什么就用什么。

唐代诗人杜甫以诗句“春日春盘细生菜”精准地形容了春饼的馅料状态:生鲜的,切作细长条状。大部分菜丝都是深浅不一的绿色,还有白萝卜丝为莹白色,韭黄带来一抹淡黄,但人们更讲究有红有绿。因此,他们会将萝卜丝染成红色,陆游就曾有“染红丝绿簇春盘”的诗句,且宫中赐给近臣的春盘,亦会以染萝卜丝做装饰。此外,有人会在卷饼里添加切细的熟猪肉、腌韭菜等物,或许还会拌些酱醋。当然,贯穿始终的口感基调仍是清甜爽脆。刚熬过蔬菜极其贫乏的寒冬,人们借由食春饼,感受生机勃发的力量,亦相当于迎接春季的小仪式。如今,吃生菜春饼的古老遗风仍有流传,但在更多时候,卷好的春饼会被推入油锅,炸成春卷,一年四季现身于早餐铺与点心盘。

值得一提的是,在皇家御赐臣僚的春盘礼盒中,有各色生菜、烹猪肉、白熟饼,以及油炸的大环饼(比常见馓子大十倍);另据《武林旧事》介绍,此等春盘竟配以精巧的饰物——金鸡、玉燕(春鸡、春燕为立春吉祥物)——衬出奢华之感,每盘价值上万钱。

“蟹生”

宋人对蟹痴迷,常有两种做法:半生不熟的“糟蟹”和生鲜直接嘬食的“蟹生”。

选团脐螃蟹洗过抹干,用五斤酒糟、十二两盐、半升醋和酒拌作糟泥,还可加点川椒、莳萝,将螃蟹埋入糟泥内,入瓮密封七日即熟,可留存到明年。

腌好的蟹壳仍保持青黑色,蟹肉也呈现生鲜时的半透明状,而作为精华部分的蟹膏蟹黄会结成块状,吃起来黏糯绵密有弹性。

采用这种做法不仅使蟹的整体口味表现出令人愉悦的咸鲜醇香,还解决了保质的难题。

蟹生的关键之处,一是取鲜活的螃蟹,洗净,拆件,浸泡在酱汁里。酱汁用麻油、草果、茴香、砂仁、花椒粉、水姜、胡椒粉,葱粒、盐、醋等配料调匀而成。浸泡之后,蟹肉会变成半透明,嫩嫩滑滑的,也无腥味,更显鲜甜。

水晶脍 汤饼

冷盘水晶脍。所谓“水晶脍”,是用猪皮或鲤鱼鳞片熬稠滤滓,搁着等它凝成胶冻,成一块晶莹透亮的水晶,切作块蘸酱醋汁食用。在冰箱发明之前,肉冻是寒冷季节才能做的食物。宋人将水晶脍视为醒酒妙品,如高观国《菩萨蛮·水晶脍》写道:“纤柔分劝处,腻滑难停箸。一洗醉魂清,真成醒酒冰。”

冬春时节,寒梅绽放,宋人就做“梅花汤饼”。汤饼,即为汤面。

首先将白梅花洗干净,加入檀香末浸泡成汤汁,再揉进面团中,和成面皮,用梅花模子按成一朵朵花片。花片煮熟沥干后,浇上炖好的鸡汤做汤头。鸡的咸香,梅的清香,冬的风雅,食的暖意,都在一起。

热菜则可试试“酥黄独”“金玉羹”和“瓜齑”。“酥黄独”是指芋头做成的美食,将芋头煮熟后切片,挂上用香榧子、杏仁和酱料调好的面糊,拖入锅里油煎。煎好后,咬开甘香的面壳,里头是软糯的芋肉,别有风味。“金玉羹”,以栗子片与山药片搭配出金玉二色,讲究用羊肉汤煮羮,使清爽的蔬食添些油脂香。“瓜齑”是家常什锦小炒,准备鸡脯肉丝、虾米、酱瓜丝、淡笋干丝(也可换成茭白)、生姜丝和葱白六样,用“炒”法烹成——这是中国人常用的烹饪技法,将菜丝爆炒干香,拈箸一嚼,咸香而富有层次,配白米饭极妙。在古代,肉类食材不容易获得时,将素菜精心制作,推陈出新,是生活赋予人们的智慧。

据《光明日报》 澎湃新闻 中信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