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静和叶嘉莹先生
“诗词的女儿”叶嘉莹先生如是说:“诗词,是支撑我走过忧患的一种力量!”很多人记得,在一次讲座后,有学生问叶嘉莹诗词有什么用,她如此回答:“让人心灵不死。”诗词,仿佛有种力量,吸引一代代中国人寻找诗意人生;诗词,也让叶嘉莹在浮世坎坷中获得强韧的生命活力,她的百岁人生更成为了中国古典诗词最好的注解。
20多年来,叶嘉莹先生嫡传弟子、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张静一直陪伴在叶先生身旁,从课题研究到图书出版,从活动组织到对外联络,特别是在叶先生晚年归国定居、在南开设立“迦陵基金”、筹建迦陵学舍,拍摄文学纪录电影《掬水月在手》等重大事件的决策、执行,都与她密不可分。
2024年11月24日叶先生在天津逝世,享年百岁。近日,张静携新著《诗词大先生:叶嘉莹的诗教人生》与广大读者见面。现场,她从弟子角度揭秘叶先生的为师之道、诗教之路,以及叶先生讲诗的成功经验和魅力所在。这令人不仅在古诗词中读懂叶嘉莹带来的生命的感动,更近距离地体会到叶先生“诗不远人、终身为教”的人生内涵。
同学们惊呼:诗词,可以这样讲!
记者:叶先生的诗词课,给很多人留下终身难忘的印象。
张静:1979 年春,叶嘉莹先生首次回国执教。当时刚刚恢复高考,叶嘉莹先生的古典诗词课,给逐渐恢复生机的高等学府带来一股清新之风。同学们惊呼:“诗词,可以这样讲!”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文学研究所前所长刘跃进先生回忆,1979年4月24日,叶先生在南开大学的第一讲,是在第一阶梯教室。叶先生用自己的诗句“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李杜魂”作为开场白,一下子就把同学们全都吸引住了。此后,叶先生白天讲诗,晚上讲词,讲《古诗十九首》,讲曹操的诗,讲陶渊明的诗,讲晚唐五代的词。讲座一直安排到当年的6月14日。
在将近两个月的时间里,每堂课,学生们都听得如痴如醉,不肯下课,直到熄灯号响起。叶先生还作诗形象地记录了当时上课的场景:“白昼谈诗夜讲词,诸生与我共成痴。临歧一课浑难罢,直到深宵夜角吹。”
在点滴中,感受叶先生对诗教传承的投入
记者:您在与叶先生的接触中,有哪些印象深刻的事?
张静:10多年前,我曾到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做访问学者,有幸陪同叶先生一起工作、生活和学习,那的确是一段珍存的记忆。陪侍叶先生左右,最强烈的感受就是:叶先生是沉浸在诗词中的。周围的景物往往会令她将烂熟于心的佳句名篇脱口而出。比如,春、夏两季是温哥华最美的季节,群芳依次盛开。每到四月,大学里有一条路的两侧花树怒放,花伞如盖,叶先生经过此地常常会吟诵吴文英的词句“绣幄鸳鸯柱。红情密,腻云低护秦树”。
叶先生很喜欢海棠。2015年迦陵学舍落成时,北京恭王府博物馆还特意从叶先生当年就读辅仁大学时的女生宿舍瞻霁楼前选了两株海棠,移植到迦陵学舍。叶先生还为此填写了一首《水龙吟》,即使赏花,叶先生也会想到“乡根散木,只今仍是,当年心志。师弟承传,诗书相伴,归来活计”。对诗教传承的那份执着与投入,始终未曾改变。
记者:叶先生在对花木的喜爱中,也融入了对弟子、对诗教传承的一份期待,对此,您是否也有特别的体会?
张静:是的。我记得《中国社会科学报》上曾刊登过一篇文章,就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中一个量词与余先生商榷。作者认为“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句中,“方”宜改为“座”。我就此向叶先生请教:此诗其他小节里几个量词都具有小而轻的特点,而且均为平声字,这里还是一“方”比一“座”更合适吧?叶先生回答:不仅如此,还应当注意量词之后字的读音,小小、窄窄、矮矮、浅浅均为仄声,一定是前面跟一个平声字读来更上口。2016年在北大遇到余光中和他的夫人,我跟余先生聊起这段故事。余先生很谦虚,他说:叶先生不愧是大师,比我自己想得还全面。
可见,文明新旧能相益,古典诗词可以不断引发后世读者的思考,在与新时代、新文明的交会中彼此增益。并且,叶先生针对词体的美感,提出弱德之美。弱德,就是承受、坚持,还要有自己的一种操守,要完成自己。
把自己对于“诗歌生命”的体会告诉年轻人
记者:能谈谈叶先生近些年对中华诗教具体做了哪些工作吗?
张静:2017年,叶先生在南开大学捐设“迦陵基金”志在全球弘扬中华诗教,并于2019年捐款3568万元。当时叶先生对我说,“如果跟1979年我志愿自费回国教书比较起来,现在我把自己身后用不到的钱捐出来,又算得了什么呢?”2019年,首届“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之“迦陵杯·诗教中国”诗词讲解大赛总决赛在南开大学举行,95岁高龄的叶嘉莹先生在1979年首次回国教书的教室——南开大学主楼111教室,与来自全国各地的数百名决赛选手亲切见面,带领大家齐声高诵:“中华诗教播瀛寰,李杜高峰许再攀。喜见旧邦新气象,要挥彩笔写江山。”
2023年秋在南开大学举办的“中华诗教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百岁的叶嘉莹先生专门向医院提出申请,来到大会现场,并向与会学者深情地表达:“我是一生一世都以教书为工作、为事业的人,所以我的心目之中,只是要把古人的诗词里面他们那些美好的理想、感情传给下面的年轻人……相信将来我们中国的诗歌对人的感动和教化的传统一定会传承下去的!”叶嘉莹先生身上这份“只因不尽婆娑意,更向街心弄影看”的“乐之者”忘我投入的情怀,是其诗词讲授能够打动人的重要原因。
据北京青年报 作者:李喆
供图/张静
(《她的百岁人生 成为古典诗词最好的注解》由贵阳晚报为您提供,转载请注明来源,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