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小梅,让仡佬印染“复活”

来源:贵阳晚报     2025年03月10日        版次:A05    作者:

和村民讨论印染技艺

向游客介绍手上记忆博物馆

和制版师傅研究花板改进方法

蓝靛

布置工坊展陈

“历史顷刻就在残缺花板上流动闪现开来,老人笨拙的手来回抚摸,悦读蓝靛染花之美,任由如何复制精美绝伦的现代化美物,也无法替代时间赐予我们的礼物。”在《复活的埃山蓝花》中,作者王小梅这样写道。

贵阳市手上记忆博物馆馆长王小梅曾经是一位媒体工作者,一直致力于文化遗产,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传播、推广、传承和运用。1999年,王小梅开始以贵州传统蜡染技艺为媒介,进行媒体深度传播和公益文化项目实践。

《复活的埃山蓝花》记载着一段真实的往事,那便是在贵州的深山中,王小梅与蓝花的“奇遇”。

发现:沉寂在时光里的印染

2016年年末,王小梅及其团队准备寻找印染传统技艺,在石阡县大沙坝乡埃山村,她们找到了当时已经七十多岁的赵运祥。赵运祥是本地仡佬族村民,一辈子做印染,也是石阡印染最后一个传承人,因为子女担心老人过于辛苦,赵运祥便在2003年停止了制作印染,于是,石阡印染停留在了时光的深处。

王小梅找到赵运祥时,他家里还有一些印染工具的残件和缺损的印染床单成品,他拿出三块皮纸糊的残缺花板给大家看,此前这些花板都孤零零待在厢房阁楼里。坐在堂屋里聊天时,赵运祥指着残缺的印染花布,和大家聊着村子的印染历史。但此刻,赵运祥家里已经没有了制作工具,没有了染料。

回来的那个夜晚,王小梅梦见自己一直在这个村寨里穿梭,一股清泉沿着山脊流下来,伴随着流动声,一直跟随着她,有个声音给她说:“这股清泉就是为你准备着的,它将为你所用。”

临走时,王小梅把自己收藏的一片印染花布交给了石阡县非遗博物馆,希望能替换墙上挂起的两条榕江系蜡染片。她说:“我希望有更多人能看到这片美丽的蓝花。这些印染都是我家里桌席上的日常用品。在我看来,印染蓝花进入日常生活为大众所用,才是大道。”

复活:让蓝花重新长满村里

2017年2月,王小梅再次来到村里,给赵运祥做口述史采访,在交流过程中,老人谈起自家的手工坊,眼里流露出难舍之情,对印染的生命记忆充满了情感链接,他说:“过去,好多人送布来给我们,要加工蓝印花布,那是很开心很忙碌的日子。”

作为贵州省人类学学会蓝花叙事团队的领头人,王小梅想帮赵运祥恢复这份技艺,听到这个想法,老人的激动万分。

王小梅把具体情况反映到石阡县文体广电新闻旅游局(下称文广局),文广局最终决定帮助赵运祥恢复建设印染工坊。王小梅也带领着团队走进埃山村的乡野中,积极沟通恢复印染工坊,组织专家进行深度调研,并记录下了3万多字的手艺人口述史。在王小梅看来,梳理乡村手艺的故事在于了解村寨印染历史,为文化传习坊建设做科学的规划和实施计划,为如何恢复工坊做指导。

印染手工坊建设的同时,在政府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埃山村又建立起了贵州省石阡县仡佬印染专业合作社,通过公司+合作社的形式,引导埃山村将自身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王小梅也在此建了一个仡佬族蓝花工坊,帮助他们持续发展。

印染产业在六七十年代曾是村里的重要经济收入,但因为自然灾害,村里的蓝靛草几乎消亡,村里没有了染料,便暂停了这项技艺,加之市场上就能方便获取工业布料,印染也就渐渐被抛弃了。

作为制作印染最基本的原料,蓝靛草至关重要,2017年,王小梅带着团队从丹寨引入蓝靛苗,并在埃山村试种成功,从此,蓝花就一直长在埃山村,赵运祥家的蓝靛草尤其长得高大茂盛。

印染技艺内部分工明晰,要想恢复印染技法,还需要找到一个会做花板的师傅。好在合作社的创始人之一赵培军曾经做过石匠雕刻工作,于是他自学花板制作,慢慢地,仡佬族传承的印花工艺恢复了。

新生:印染从埃山走到省城

2018年,村里的印染工坊搭建起来了,同年,石阡县仡佬印染专业合作社挂牌,赵运祥递交了申报省级传承人的材料,赵运祥、赵培军和印染合作社渐渐有了订单。经过两年的努力,印染工坊已经能制作出盘枝花、牡丹花、梭子花、凤鸟花四种纹样的花板。

有了印染全套工具,有了蓝靛种植,有了靛塘,有了印染产品,有了展示和交流空间。2020年1月19日,王小梅带着团队再次来到埃山村,为印染工坊做起了展陈。同时,团队与合作社共同营造了印染小馆,开始研发更多于印染相关的产品,并且开展印染培训。

王小梅深爱着贵州多元文化,认为它有甄别于世界的唯一性价值,蜡染、扎染和印染这种带有古法靛染的传统工艺,是她对贵州文化的认同和带着贵州非遗从村落走向世界的一个媒介。她从“蓝花”世界去探究,听文化持有者讲述着“蓝花”的文化故事,对贵州地方文化进行深度田野调查、口述史文本采集和整理工作,以本土手艺人参与研发、绘染为基点,向世界传播贵州民艺价值。

2018年,王小梅带领蓝花叙事团队在贵阳市观山湖区翁贡村建立蓝花叙事生活小馆;2021年,她注册创办了贵阳市手上记忆博物馆;2023年5月,手上记忆博物馆新馆正式开馆,占地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展厅面积2000平方米,馆藏蜡染、刺绣、民俗物件等民族传统非遗技艺物件近6300件(套),集基础性研究、文化遗存展示、专业书籍出版、传承人口述史、文化交流、非遗研培研学、文创产品孵化、文宿为一体。

2024年9月11日,“赓续与焕新——贵州古法仡佬印染展览系列活动”在贵州省图书馆举办,展出19副印染成品,21张清末民初的印染花板以及印染制作工具、制作流程图、村落照片等,讲述了石阡印染技艺的复活。作为主办方之一,王小梅向省内高校、文化机构、新闻媒体、非遗企业的相关人士讲述这段长达8年的传统技艺复兴之路。

多年来在文化工作上的不懈付出,使得王小梅也荣誉满满,2018年,荣获中国“文化遗产筑梦者”十大杰出个人称号;2021年,荣获文旅部“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称号,2022年,获得贵阳贵安“筑城工匠”等称号,并担任贵州省慈善总会爱心大使、贵阳市政协委员、观山湖区文联副主席。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舒锐 (图片提供:王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