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定风仙草——天麻

来源:贵阳晚报     2025年03月17日        版次:A06    作者:

李世平

天麻,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亦是一味名贵中药。

初夏,由其块根生出黄赤色独苗,高约5尺,因形似箭杆,得名赤箭。其雌雄同株,当吐蕊绽放时,顶端花序犹如一串浅绿风铃。清人张山雷曾云:“赤箭为苗,天麻为根。”此外,尚有一言其功效之别称,曰“定风草”。

回顾历史,天麻曾长期充作仙家服食之品,时至宋朝始入药。古时,天麻系野生,其生长环境,植被茂密,云遮雾罩,仙气缥渺;可谓“云横烟树峰如黛;雨过岚光翠欲流”。贵州天麻,就主产于风景如画的乌蒙山脉中。

曾有人于山中采挖天麻根茎,移栽培植。然却发现,不仅未见繁衍,原根茎亦不胫而走。又因其无叶,茎块亦不见吸取养分之根须,民间遂认为天麻是“天马”所变,能跑会飞;靠天地精华日月灵气而生长,因而具有非凡药力。有歌诀云:“天麻天麻,天生之麻;老天爷播种,土地爷发芽。”直至上世纪初,其生长之谜方得破解,天麻为与蜜环菌共生之植物。1965年,我国学者尝试用蜜环菌培养、栽种天麻,初获成功。蜜环菌本属强力寄生真菌,哪知天麻更胜一筹,反守为攻,就食于敌,真真生命形式之奇迹也。若无蜜环菌,天麻则无法生存;即便栽种,也会因缺粮断水而消失。

药典概括天麻之功用曰:息风止痉,平抑肝阳,祛风通络。适于小儿惊风,癫痫抽搐,破伤风,头痛眩晕,手足不遂,肢体麻木,风湿痹痛等症。所谓息风,是让风自停;祛风,则是将风逐出。

中医认为:肝属木,与春气相通。木能动风,故《内经》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之句。当肝阴不足时,易患以“动摇不定”为特征之“风证”,如眩晕(类似高血压病,动脉硬化,美尼尔氏综合征)、震颤、抽搐等。天麻既能内平肝风,也可祛除风湿,是治疗头晕、头痛之主药。明代《普济方》中“天麻丸”,即由天麻、川芎组成,主治偏正头痛,神昏眼花等症,往往药到病退。

天麻亦是补肝妙品。《本草纲目》引前贤经验云:“肝虚不足,宜天麻、川芎以补之。”《千金要方》有治不孕症之“吉祥丸”,清人王学权用之,每每见效,遂剖析方义曰:天麻为君,活血破瘀之品为臣,补脾肾、通阳气之药为佐;蔓延多子之类(菟丝子等)为使,故善治女子血寒气郁而无子。清代名医王旭高擅治肝病,其列举的养肝之品,天麻在焉。一般祛风化痰药,性多辛燥,惟天麻辛润温和,能和血脉,益筋骨。故前辈大医称天麻是“风药中之润剂”。李时珍更赞之云:“补益上品,天麻第一,世人止用之治风,良可惜也。”

笔者于春季调理肝阴虚、肝气不舒者,选用天麻,常获预期疗效。

读大学时,“方剂学”教授曾举一验案;患者头晕,西医诊为“脂肪肝”。观前数医用药,多平肝潜阳、舒理肝气之类。师以“天麻钩藤饮”“二陈汤”化裁,病情迅速得以控制。后来先生告知,中医重在辨证施治,不应为西医病名所困。“天麻钩藤饮”主治肝阳上亢,肝风内动所致的头痛、眩晕、震颤、失眠等,患者属阴虚阳亢,风痰上扰之证,用之正适。方中天麻,既平肝风,又养肝气。

天麻鲜品作为食材,既有独特风味,亦有利健康。天麻炖鸡,乃众所周知的一道滋补佳肴。炖汤时,既可直接用鲜品,也可将天麻蒸熟(上气15—20分钟)后切片,晾晒2天,速冻备用。天麻爆炒,口味颇佳,乳白色的天麻片,随着加热,渐呈半透明状,泛着光泽,令人食欲大增;入口甘爽,脆嫩香糯。

综上,天麻饱含天地清气,有“治风神药”之誉,又以独特的生存方式,诠释生命之奇妙,诚造化所赐之珍品也。其与人类结缘已逾千载,但因自然生长不易,加之长期滥挖乱采,导致野生资源日渐稀少。当我们在不断探寻天麻价值时,又何尝不是在叩问人与自然的关系。虽已实现人工栽培,但仍须守护其珍贵的天然生命智慧。所幸天麻已列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亡羊补牢,犹未迟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