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纪念活动现场
本报讯 “镌刻星空二十载 情满人间爱永存。”今年是贵阳市遗体(角膜)、人体器官捐献纪念碑落成20周年,4月2日下午,2025乙巳年清明祭暨纪念碑落成20周年纪念活动在贵阳宝福山陵园红十字遗体器官捐献者纪念园举行。
活动旨在表达对医学科学事业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贡献的遗体(角膜)和人体器官捐献者的崇高敬意和深切缅怀,弘扬他们大爱无私、志愿奉献的精神,共同营造全社会参与支持遗体(角膜)、人体器官捐献的良好氛围。
2005年,宝福山在园区中心区域与贵阳市红十字会联合建设了贵州省首座、全国第二座红十字遗体器官捐献者纪念园。每年清明节,联合贵阳市红十字会等单位举办追思会,推动遗体器官捐献工作。
纪念园内,苍松翠柏,乐声低回,庄严肃穆。李宏业47岁去世,角膜捐献使2人受益,并捐献遗体;罗建兴72岁去世,角膜捐献使2人受益,并捐献遗体……活动展板前,一位位捐献者的感人举动和崇高精神,吸引了众多市民凝神观看。 下午2时,活动开始,敬献花环、献颂祭文并向捐献者奉茶、向捐献者默哀致敬、相关领导致辞、小提琴奏响《爱的奉献》、捐献者家属代表发言、宣读倡议书、贵州医科大学学生宣誓、放飞气球和白鸽、向捐献者献花……各环节活动次第有序进行。
纪念碑上,镌刻着捐献者的姓名。他们的人生虽已谢幕,但又以另一种方式重获新生;纪念碑前,大家依次敬献鲜花,深深鞠躬、默哀致敬。家属们眼含热泪放下花束,轻轻抚摸着石碑上亲人的名字,低声诉说着思念之情。
活动过程中,还颁授了“红十字会团体会员”会员证及标牌、优秀志愿者、优秀志愿组织荣誉证书。
“遗体(角膜)和人体器官捐献是彰显社会文明进步的高尚行为,也是移风易俗、促进医学教育事业和殡葬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据贵阳市红十字会副会长段蓓介绍,贵阳市于2002年7月1日正式施行《贵阳市捐献遗体和角膜办法》,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全市已有4710人申请遗体捐献登记,3851人完成了角膜捐献登记,39234人申请人体器官捐献登记。实现遗体捐献389例、角膜捐献250例。一个个数据的背后,是一颗颗大爱无私的心。
“尽管贵阳市遗体(角膜)、人体器官捐献发展态势良好,但捐献数量与社会需求还有很大缺口,捐献工作体系建设依然任重而道远。”段蓓说,要通过更广泛的宣传动员,大力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普及遗体(角膜)、人体器官捐献知识,提高全社会对其在救死扶伤、保护生命、促进医学科学事业发展等方面意义的认识,鼓励广大公众树立崇尚科学、移风易俗、尊重生命、友爱奉献的新风尚,希望更多爱心人士加入捐献志愿者行列,共同开创贵阳市捐献事业新局面。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曾秦 文/图)
(《贵阳举行清明缅怀特别纪念活动》由贵阳晚报为您提供,转载请注明来源,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