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3年,陈凯歌导演的《霸王别姬》荣获第46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

上世纪60年代,北影厂拍摄的《小兵张嘎》家喻户晓

上世纪80年代,北影厂拍摄的根据老舍名著改编的电影《骆驼祥子》
第十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18日拉开帷幕。今年恰逢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北影节将推出中国电影特展。或许有人以为,中国人自制影片是始自香港或上海,实际上这一光荣的创举发生在北京。
作为中国电影的诞生地和发展中心,北京走过了一条曲折而辉煌的光影之路。她见证了中国电影的孕育成长、繁荣发展,也见证了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不懈努力和坚定步伐。
早在1905年,北京和平门外琉璃厂丰泰照相馆就拍摄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影片——《定军山》,由著名京剧演员谭鑫培表演。后来,著名京剧演员俞菊笙和朱文英合演的《青石山》也拍成了影片。这些影片在当时前门外大栅栏的大观楼影院及东安市场的吉祥戏院放映,受到观众热烈欢迎。
上世纪20年代,北京陆续创立模范电影公司、光华影片公司、安竹影片公司等,后因日寇入侵,北京电影事业被日伪垄断。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接收了“华影”,改为“中央电影企业股份有限公司第三制片厂”(简称“中电三厂”)。1949年北平解放后,“中电三厂”被接收成为现在的北京电影制片厂,北京由此有了人民的电影事业。
1952年,北影厂拍摄了根据真实事迹改编的《智取华山》。为了真实再现英雄们的奇迹,摄制组前往天险华山拍摄外景。演员们为了拍摄,在峭立的山壁上爬行,努力将英雄的伟大品质和影片的戏剧冲突展现无遗。摄制组还与多雾多雨的恶劣天气作斗争,在拍摄我大军冲上千尺幢镜头时,为了抢到仅有半小时的晴天阳光,30多里山路连跑了七八次才成功。为提高拍摄速度,大家几天几夜蹲在帐篷里任大雨冲淋,衣服被褥都湿透了,硬是在一天中抢拍了20多个镜头,打破了抢拍外景镜头的纪录。
1956年,北影厂拍摄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彩色故事片——由鲁迅同名小说改编的《祝福》。1957年,首都电影院改建成了我国第一座宽银幕电影院,北京电影制片厂在拍摄我国第一部宽银幕纪录短片《北京的星期天》的基础上,开拍我国第一部彩色宽银幕影片《万水千山》。
世界影坛烙下“中国印”
改革开放的大潮把电影业推向了市场和更广阔的国际舞台。从追求社会效益转型为兼顾社会与经济效益,加上遭遇电视剧、录像片的猛烈冲击,配套政策尚未健全,一时间,电影界出现了靠闹剧或武打片赚钱、社会效益滑坡的现象。
1979年7月,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成立,开启了国内制片厂与国外电影公司合作拍片的业务。仅仅数月后,北影厂就已正式签订协议,与意大利合拍影片《马可·波罗》。这一消息登上了当时中国电影界十大新闻。
合作拍片为北京电影引进了资金,提供了学习新鲜拍摄手法和艺术观念的机会,也提高了中国电影在国际上的声誉。
1992年,北影厂与香港汤臣影业公司合拍《霸王别姬》,走出了艺术影片的新路。
《霸王别姬》根据香港著名作家李碧华的小说改编,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主人公的悲欢离合扣人心弦。香港汤臣影业公司老板徐枫曾苦寻四年都未找到合适导演,后来在法国戛纳电影节上看到陈凯歌的影片《边走边唱》,当即拍板由陈凯歌执导《霸王别姬》。1993年,《霸王别姬》荣获第46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这是中国电影首次夺得世界电影艺术最高奖之一的戛纳奖,在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旅程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在国内,《霸王别姬》发行放映独占鳌头,是北京地区票房收入最高的影片。丰厚的经济收益也让连续多年收不抵支的北影厂有了盈余,更坚定了追求艺术精品的道路。
“紫禁城”扬名主旋律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在市场低迷和进口大片的冲击下,国产电影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1996年,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全国电影工作会议召开,提出提高质量、多出精品。此次会议后,北京在1997年率先成立了中国第一家国有股份制电影制片机构——北京紫禁城影业公司,由此闯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主旋律电影创作之路。
紫禁城影业的“处女作”《离开雷锋的日子》,以非常独特的角度写学雷锋的故事。1997年学雷锋纪念日当天,影片上映。这部主旋律影片在全国受到热烈欢迎,尤其在东南沿海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和大学生中间更受欢迎。电影还获得了华表奖和“五个一工程”奖,3000万元的全国总票房收入打破了国产片最高票房纪录,创造了中国电影市场的一个奇迹。
此后,紫禁城影业努力探索社会主义电影市场的规律,创作生产了多部表现时代精神、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精神的电影,“紫禁城风格”也成为主旋律精品影片的标杆。
在不断深化文化改革的大潮中,北京电影产业在市委、市政府的关怀和支持下得到长足发展,成功为北京打造出两张精致的文化名片。一张是已经成为中国电影业一面旗帜的紫禁城影业,另一张则是有很大影响力的北京大学生电影节。
北影节为全球影人“造梦”
1993年的春天,在中国电影正艰难转轨之时,首届大学生电影节在北京拉开帷幕,成为那个春天中国影坛的一场盛事。
第一届大学生电影节,在北京15所高校举行了优秀国产影片展映和评奖,受到电影界人士的热烈欢迎。到第二届举办时,观众已近10万人次。大学生的热情令电影艺术家们感动,较之其他电影节,电影人更在乎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甚至将它当作艺术和市场的重要试金石。到2010年第十七届大学生电影节举办时,报名参赛的国产片已达155部,数量创历届之最。最终入围的39部,在全国11所高校展映。
此时的北京,电影文化产业已进入高速发展期,制作、发行、放映全国领先,拥有全国80%的电影制片机构和全国80%的电影导演、演员、摄影等创作人才、制片人才、管理人才和营销经纪人才,成为中国电影的中心。
一组2010年的数据可以轻松读懂北京电影产业的实力:北京电影票房收入全国居首;影院达102家,其中新影联院线被誉为“国产片票房基地”;北京地区影片产量占据全国半壁江山,创造国内票房新纪录的影片主要是北京的电影公司出品;建成亚洲第一、世界一流的中影数字基地,每年国产电影的八成都在北京制作完成;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等几乎所有中国知名导演的工作室都在北京,包括中国最大民营电影公司华谊兄弟在内的全国上千家从事电影投资的民营文化公司,半数以上也注册在北京;世界最大的电影专业博物馆在北京;中影集团、八一电影制片厂、北京电影学院,大多数中国著名的电影品牌都在北京。
这些重要的电影资源,对国际电影人充满吸引力,也为中外电影人的交流、合作提供了条件。于是,北京国际电影季在2011年应运而生,“先行者”大学生电影节作为相关活动纳入其中。北京电影界多年来举办大型国际电影盛会的梦想,终于变为现实。
北京国际电影季一诞生,就实现了与国际重大电影节展的对接,邀来全球21位国际电影节主席参加,阵容之大、规格之高,在国际影坛也极为罕见。“北京展映”来自42个国家和地区的近160部影片,吸引众多影迷前来观影。电影洽商成交总额达27.94亿元,创造了国内电影节交易额的最高纪录。
第二届起,北京国际电影季升级为北京国际电影节,参与者增长到百万人次,电影洽商签约额再创中国电影节展交易额之最。专程来参加北影节的著名导演詹姆斯·卡梅隆盛赞,北影节将成为中国电影的里程碑。从第三届北影节开始,备受中外影人瞩目的“天坛奖”设立,并由国内外电影界权威人士担任国际评委。
2019年,已成功举办八年的北影节进入成熟阶段。詹姆斯·卡梅隆、尼基塔·米哈尔科夫、吕克·贝松、阿米尔·汗等累计超千人次的重量级嘉宾彰显国际号召力,来自6大洲、超过110个国家和地区的3800多部优秀作品角逐“天坛奖”,电影市场签约额累计突破1010亿元,成为亚洲最有影响力的电影交易平台。对新导演、编剧而言,北影节是脱颖而出的展示舞台。对于影迷来说,北影节是一年一度的狂欢盛宴。北影节,是北京呈现给世界的又一张亮丽名片。
据北京日报
(《北京 中国电影梦开始的地方》由贵阳晚报为您提供,转载请注明来源,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