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的角落里,一座座书店早已超越了传统售书场所的范畴,它们是城市的精神标志、文化传承的火炬,更是市民心灵的栖息地。
贵阳的街巷中,藏着许多独具特色的书店。也闲书局沉浸在黔地文化中,用丰富的黔版书讲述贵州故事;无产艺术书店扎根乡野,让艺术之花在山村绽放;乐转城市书房聚焦温馨的家庭阅读;百无一用书店传递着独特的人文魅力;空兽书店在多元文化的碰撞里,为读者开启认知新世界的大门。
这些书店,连接着贵阳这座城市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以书为纽带,用创新思维破局与出圈,让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里,寻得一处能静下心来感悟生活的净土。
也闲书局:
赏黔书 话黔事
位于贵阳市云岩区中华北路289号的“也闲书局”,名字取自“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透着坚守文化阵地的执着。书局面积450平方米,拥有图书约两万册。
书局的图书选类颇为讲究,主要涵盖文学、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经济学等领域。其中,黔版书和二手书是两大特色。
书局主理人糜志强,笔名“秋蚂蚱”,虽为南京人,却对贵阳这座城市格外钟情。他表示:“贵阳的气候宜人,人亦宜我。这是一块福地。书店是这块福地的一个阳台。我希望一直倚靠在阳台,看黔山、饮黔水、遇黔人、聊黔事……”
他对贵阳的喜爱,从专设黔版书区域可以看出。在这里,能看到何士光文集、董克俊六十年艺术记、戴明贤作品签名本等老一辈贵阳画家、作家的心血之作,它们承载着贵州文化的深厚底蕴;还有《朱启钤传》《中国近代教育奠基人李端棻》《贵州名贤录》等书籍,为读者展现贵州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及其传奇故事;冉正万、戴冰、周之江等当代贵州作家的签名本,散发着新时代贵州文学的独特魅力;更有《贵州通志 人物志》《苗疆见闻录》《中国贵州民族服饰全集》《贵州历史地图集》等珍贵的贵州史料,如同历史的见证者,诉说着这片土地的沧桑变化。
谈及开书店的初衷,糜志强坦言:“这从一开始就是一件可能会失败的事。”他还说:“当我想要做书店的时候,我觉得自己不仅能仰望星空,还能提供一个宇宙。”
也闲书局不仅是书籍的汇聚之处,更是贵州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这里是贵州作家新书发布会的热门场地,也是外来作家到贵州分享创作心得的选择地。
在此举办过戴明贤新书《留得枯荷:适斋文与画》分享会、许知远新书《十三邀:我们时代的头脑与心灵》分享会、《南国红豆最相思》《凤兮凤兮》新书分享讲座、余未人《余的贵州札记》新书分享会、冉正万《鲤鱼巷》新书分享会等一系列文化活动。
除线下活动外,微信公众号也是也闲书局的“第二现场”。糜志强在公众号上推荐图书、分享阅读心得。在《佩索阿的魅力略大于宇宙》一文中,他推荐韩少功翻译的《惶然录》,并深刻指出:“一个作品的翻译,其实是某种程度的创作,只有优秀的译者才配得上好的原作。”在《漫说<锦城旧事>》一文中,他分享了对四川方言小说《锦城旧事》的感悟:“相比宏大叙事的帝王史观、英雄史观,我更关注如吾辈‘碌碌无为’的人。”
去年7月,糜志强与杜彦之、韩少共同开启《贵州历史上的今天》这一栏目,至今已坚持日更近300天。糜志强说:“作为在贵阳开书店的外地人,这是我对脚下土地的反哺,让本地人更加了解他们生活的城市。”
书是也闲书局唯一的主题。糜志强说:“我不太注重内部装潢,也没条件讲究。我能做的就是在图书选品上下功夫。作为书店,挂着书店的牌子,就要把书做好,这是我的坚持。如果连书都做不好,转而去做其他事情,那么理论上书就成了装潢的一部分,这对我来说是无法接受的。”
正如戴明贤在新书《留得枯荷:适斋文与画》的发布会上所言:“今天的都市,外观一座物质的丛林,内涵一片精神的荒原。一个实体书店就是丛林中的一口泉水,一片荒原上的绿洲,非常珍贵,我们更应该尽力支持他们的惨淡经营。”
也闲书局,正是这样一口滋养心灵的清泉、一片守护文化的绿洲,在喧嚣的都市中,静静诉说着黔书墨香,汇聚着文人雅韵。
贵阳市云岩区中华北路289号
无产艺术书店:
扎根乡野 “艺术”助力重构山村美育
远离城市,在南明区永乐乡水塘村方家祠堂内,有一家由古宅改造而成的书店——无产艺术书店。在古色古香的老宅旧址上,以书店为载体,从城市而来的新艺术扎根于乡村。
走进静谧山村里的无产艺术书店,四合院式的书店十分宽敞,中间层高9米、宽约200平方米的主厅被分为3部分组成书店,8米长的吧台提供咖啡、茶饮、鲜榨果汁等,两侧有6个独立书房、一间非遗课程体验教室、一间艺术文创商店。主理人苏沐然是设计美学专业研究生,也曾从事相关产业,于是开了这家艺术书店,将艺术展览和艺术书籍融合在一起。书店颇具美感,布置了不少艺术摆件,尤其是由中药柜做成的书架,与艺术的结合相得益彰。
店内书籍超过3000册,大多与艺术相关,也有贵州本土历史文化图书。苏沐然介绍:“艺术书店偏爱美的东西,除内容外,会选择封面设计好看的书,并定期增加库存。”以阅读空间为主,来店客人可以随意翻阅书籍,看书、看展、打卡拍照、购买文创,捧着一杯咖啡茶饮惬意地在这静谧独特的空间里与艺术对话,放松身心、享受阅读。
苏沐然从小就喜爱逛书店,她认为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书店都能让人处于安全舒适的环境里。她说:“书店就像城市的精神岛屿,是一个自然而然的疗愈场所,我们书店还有义工机制,当你迷茫的时候可以来这里,我为大家提供一个心灵的暂停之处。”店名“无产”,是因为在她看来全世界的人都应是无产阶级,自由而平等,她希望书店是一个没有阶级之分的平等场所。
永乐乡的这家书店是无产艺术书店的2.0版本,此前,书店位于富源北路的老仓库,红色的仓库房子掀起一股复古文艺风,吸引了无数文艺爱好者打卡拍照。2025年3月,永乐乡的无产艺术书店正式开业,在苏沐然的规划里,这是一次全新的升级,集公共阅读、文化传承、历史展示于一体的复合空间,助力乡村振兴与产业升级。书店面积约600平方米,有2亩大的花园,周边还有30亩可钓鱼的天然湿地农场和超美的民宿,这里可以种菜、养花、钓鱼、吃柴火鸡和蹄膀、烧烤、露营、采摘,俨然一个艺术共居村,而书店还提供咖啡茶馆非遗体验、花园种植体验,不仅有农场户外游,还能打造乡村艺术旅居生活。
苏沐然喜爱大自然,她将从前经历的种种低谷转化为现在的能量,她认为做书店是对社会善意的起步,而非终点,她会一直坚持下去,让乡村充满文学、诗歌和艺术。“我把书店开到乡村也是希望孩子们能接触到艺术,看到不一样的书籍,给大家带来美的启迪。”
面对当下社会读书方式和娱乐方式的改变,她也有自己的思考,她分享道:“很多人使用微信读书,阅读量看起来很高,但电子书看完后,到底记住了什么?我觉得电子书记不住东西,而纸质书不同,我很钟爱纸质书,纸质书看过之后,哪怕当时没想起来,也许某一天就会突然想起书中的一句话,就像刻在脑子里一样。”
关于看什么书,苏沐然认为要根据自己的需求选书,她说:“别人推荐哪本书好或者不好,多少都会带有自己的观念,但每个人看书能接收到的信息不同,所以我建议大家不要听别人的,而是自己去看、自己去选。”此外,她还认为,书作为全世界品类最多的东西,翻译不同、装帧不同,读起来的感觉可能都不一样。
苏沐然觉得,在网络飞速发展的当下,人与人之间共同经历和探索的事物过少,人们容易快速认识又快速相忘于江湖,她希望大家能回归线下相处,面对面聊天或者一起去体验各种有趣或无趣的真实生活。在4·23世界读书日期间,她计划在书店开展一场“以书换蔬、以书换书”的自由交易市集活动。
南明区永乐乡水塘村
水塘小学南166米(方家祠堂)
(《探访贵阳宝藏书店(上)》由贵阳晚报为您提供,转载请注明来源,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