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亮点扫描

来源:贵阳晚报     2025年04月25日        版次:5    作者:

四川资阳濛溪河遗址群出土的中国犀和剑齿象动物化石 濛溪河遗址群第一地点(即濛溪河遗址)距今8万至6万年,是现代人演化的关键阶段。遗址饱水的埋藏环境如同时光胶囊,将远古人类的生活画卷完整定格,是国际罕见的、同时包含丰富石器、动物与植物遗存的“百科全书式”遗址。在这里,肉、菜、果、药俱全,早期现代人的完整“食谱”惊艳世界。

北京房山琉璃河遗址出土的作册奂青铜器组合 在琉璃河遗址作册奂的墓中出土了一些青铜器,上有铭文“太保墉燕”,记载了周初三公之一的召公亲自主持燕都营建,这是关于北京建城史的最早记载。

浙江仙居下汤遗址出土的上山文化典型器物 下汤遗址发现的大量器物坑可能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墓葬,为了解南方早期稻作农业社会的人类行为观念提供了关键材料。

湖北黄陂盘龙城遗址杨家湾M17出土的铜带鋬觚形器 湖北黄陂盘龙城遗址勾勒出一条连接中原与长江中游的“青铜走廊”。商王朝制造青铜容器的技术很可能是从这里传向了三星堆。

甘肃临洮寺洼遗址出土的陶器 寺洼遗址面积约200万平方米,在这里发现了马家窑文化大型聚落和寺洼文化大型墓地。聚落中首次发现史前时期近方形的三重“围壕(沟)”,其始建和主要使用年代为距今5000年前后,应是经精心规划和测量后修建的马家窑文化“国家工程”。

在这里发现了两汉时期的封泥1900余枚,简牍5万多枚,其中有字简牍5000余枚,是云南目前出土量最大的一批出土文献,实证了“西汉置益州郡”“领二十四县”等历史史实, 云南晋宁河泊所遗址出土的纪年简牍

专家将其概括为“江淮遗珍,楚风绝唱”,认为其为研究楚文化的政治格局、礼制变迁与艺术成就树立了“里程碑式的考古标杆。 安徽淮南武王墩一号墓木椁室布局(周边盖板揭取后)

陕西宝鸡周原遗址出土的刻辞甲骨 考古发现了西周时期的大城、小城和宫城的三重城墙。宫城南墙外的壕沟里,发现卜甲、卜骨残片213片。刻辞甲骨内容丰富,涉及天文历法、历史地理、军事战争、数字卦等多方面,其中多个国族名、人名可以与金文和传世文献互相参照。“这为我们研究西周时期周王朝和各个诸侯国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西藏康马玛不错遗址出土的第二期遗物 玛不错遗址位于高原与南亚交界,处在文化交流的枢纽地带,在这里发现了一批具有明确出土层位的外来遗存,包括稻、粟、黍、海贝、象牙、羊、青铜器、滑石珠、红玉髓等。“通过发现的遗迹和遗物还可以看到这里和四川、内地包括长江上游有密切的联系。

新疆喀什莫尔寺遗址出土的石膏大佛脸 遗址最早建筑年代早到1世纪,说明此时佛教已传入我国。遗址出土的一件面相丰满的石膏佛像融合了犍陀罗和中原佛像特征。另一件六趾佛足木雕,使人联想到《隋书》中疏勒王“手足皆六指”的记载。结合寺院的规模、等级,推断其为疏勒王室寺院。

据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