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龙井巷

来源:贵阳晚报     2025年04月27日        版次:6    作者:

朱理敦

时光从绿荫的缝隙,穿过龙井巷,

古老的戏台随着斑驳陆离的光斑,

消失在遥远的记忆中。还有那眼龙井,

已经不见甘洌醒神的清澈泉水。

血脉从滋润枝叶开始,把绿叶带到生命的源头。

这些遗迹,在人们心中,

共情共鸣,成为永恒。

一代又一代,记忆连着记忆,灵魂感染灵魂。

如同巷口那株古老的银杏树一样,虬龙盘曲,

根须连着根须,分蘖生长,越发繁茂,

饱汲大地的精华,滋养龙井巷一方水土。

龙井巷有一眼泉井,储存在记忆的皱褶里,

不论严寒酷暑,泉眼清流涓涓不断,

井水清澈见底,甘甜爽口,

百姓深信,这眼泉井位于龙脉之上,

泉眼涌出来的,是祥龙吐瑞。

传奇的故事,藏匿着百姓无限丰富的想象,

像一味灵魂的良药,疗治宁静的时光。

那时,人们就将这眼泉井取名为龙井,

龙井巷这条巷子由此得名,流传至今。

有了一眼龙井,一方就有了灵气。

人间烟火渐渐稠密起来,热闹升腾。

江西会馆、豫章书院先后入驻,

一时间,商贾云集,学子如织。

会馆里江西来的商人,带来了绫罗绸缎,

书院里学子潜心学习,传出琅琅诵读声,

商帮汇聚,贸易繁荣,文教兴盛,蔚然成风,

成为贵阳城中最富文化气息的一隅。

还有巷口那棵两百余年的银杏古树,

相传是当年姚茫父先生亲手所植,

姚华,字茫父,晚清民初的奇才,

一时名噪京华的诗人、书画家,

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曾多次登门求教绘画技艺,

鲁迅曾说民国初期北京画坛“进入姚茫父时代”。

旧日龙井巷“茫父庐”虽已不存,

但那棵银杏古树却年年抽枝发芽,

延续主人姚茫父的文脉,影响一代又一代文艺青年。

龙井巷翻过那些颠沛流离的灯火,

默默地书写着贵阳的昨天和今天,

讲述历史纵横深处的原委,

讲述芳华年代的蜕变化蝶。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繁衍,

以龙井这眼泉井为中心,向外辐射,

太平巷、大同街、花家巷、太子坡,

不断向外延伸,2003年建立太平路社区。

然而,没有人能跨越记忆的鸿沟,

人们还是把这里习惯称为龙井巷。

龙井巷在时光的纹脉中,不断注入新的机理,

追随时代的潮流,准确找到新的出口。

龙井巷,这条古老的街巷,重新焕发光彩。

改造工程从流经街区的贯城河开始

这条被称为“母亲河”的水脉,

曾几何时,沦为城市的“下水道”,

污水无序排放,水体变质,黑臭难闻。

贵阳市实施新一轮贯城河流域治理,

对沿河排水大沟严格实施雨污分流,

在上游建成两座下沉式再生水厂,

污水经过处理,出水水质达到一级A标,

为贯城河提供了长期稳定的生态补水。

2024年1月26日,太平路段河道率先揭盖,

百万市民期盼的“母亲河”重见天日,

光彩夺目地再现生态功能与景观功能。

清澈的河水在城中蜿蜒,汩汩流淌,

闪烁的霓虹灯群,照亮了城市上空,

身着汉服的巡游团,沿河放下祈福灯,

为重焕生机的贯城河送上温馨祝福。

龙井巷街区改造,如同治理贯城河的一样,

是人们对城市的一次深情回望,

也是对未来充满无限希望的拥抱。

新的街区分了“INS文艺、朋克艺术、

文艺市井、生态潮玩、时尚烟火气”五大场景,

多姿多彩中突出壮美,让人目不暇接,

移步换景,处处都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街区既保留了老贵阳的烟火气,

又增添了适应潮流的前卫元素。

街口屹立的一尊“猴哥”,栩栩如生,

这只以黔灵山猕猴为原型的“团宠”,

憨态可掬又带着赛博朋克的酷劲儿,

一身潮服如同一个时髦的青年,成了街区的形象IP。

龙井桥上的龙井亭,是钢丝网织就的一个梦。

杭州来的设计师翻出泛黄的老照片,

用钢丝网,重新编织梦幻中的遗迹。

阳光从那些细密的网眼中筛下来,

便成了碎金,撒得青石桥面上斑斑驳驳。

黄昏时分,夕阳将钢丝染成橘红,

整座亭子便如一团燃烧的丝絮。

钢丝网织就的不仅是亭子的形状,

更是一座城市对往昔的深情回望。

夜晚的太平街区,像一场醉人心扉的狂欢。

霓虹灯在河面投下倒影,红、蓝、紫在水中融化。

年轻人三三两两在咖啡馆里谈笑,在文创店里流连。

异国料理飘来的香气,夹杂羊肉烤串的烟火味。

这里不仅是“老字号”,而是新旧滋味的碰撞,

程肠旺的老汤锅旁,是茉莉奶白的新式茶饮,

龙家卤菜诱人的味道里,加入开心麻花剧场的笑声。

昨天的龙井巷,是历史的书页,

今天的龙井巷,是未来的画卷。

巷子里的一砖一瓦,连接过去与现在,

巷子里的一草一木,流淌明亮和向往。

那棵两百多年的银杏古树,在巷口昂首挺立,

春披绿茵,夏撑浓荫,秋洒金黄,冬立风骨,

树枝上的一片片叶子,装饰着一个个朴实的汉字,

书写贵阳这座城市的隽永记忆。

图片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