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昌阁

朱理敦

来源:贵阳晚报     2025年05月23日        版次:6    作者:

穿越颠沛流离的岁月,灯火依然闪烁,

诠释的文字生动而又饱满,深邃醒世,

一个梦幻一般的现实存在,贵阳文昌阁,

古老城墙上的闪亮文本,愈见清晰明朗。

它,记录着世事与变迁的风风雨雨,

它,承载着文人墨客的梦想与希望,

在厚重的卷帙里,书写纵深历史的原委,

在明丽的画面中,描述今天的芳华年代。

文昌阁,久经岁月沉淀的人文历史,

幻化莘莘学子从书山学海里走出来;

文昌阁,仰望白云深处的诗与远方,

缜密的思绪和涌动的力量持续绵长。

凝视屹立于贵阳东门月城上这座古老的木质建筑,

抵达阳光下的生动述说,诗章的旋律清澈而高远,

凝重、深邃、丰富的宇宙意象,接踵而至,

一种难以言喻的崇拜和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在城墙坦荡的身躯上,层层递进的石梯迂回盘旋,

在绿荫簇拥下,奇崛的楼阁屹立,越发巍然瞩目。

贵阳文昌阁,这座极具识别度的地标建筑,

历史的烟云,严密地编织文本内部的时空。

此阁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四年,清康熙八年重修,

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年代均有维修和扩建。

精准的定位,清风明月深情相拥,

巧妙的结构,跨越岁月道道鸿沟。

当你辞别喧嚣的藻饰,沿着城垣的石梯而上,

一座九角三层的宝塔形建筑,映入眼帘。

独树一帜的建筑风格,令人惊叹,

蕴藏的张力触动天宇、大地、人心。

不论你是抬头仰望,还是颔首沉思,

强烈感受像电击般热流在全身奔涌。

文昌阁,底层呈正方形,稳固而庄重,

主楼为三层三檐,廊檐递进环环相扣,

第二层和第三层,不等度数的九个角,

其中三个角为30度,六个角为45度,

这种巧妙的设计,不仅气势恢弘美观大气,

更有一种神秘而又庄严的氛围,萦绕其中。

在众多文昌阁中,这种设计在国内极为罕见,

独特之处在于它的九角设计,格外引人注目。

文昌阁的建筑细节,同样令人叹为观止,

表现的技巧和手法上,意境空灵而深远。

据统计,整座建筑共有81根梁、54根柱,

且都是9的倍数。这种数字的选择并非偶然,

而是古代建筑师巧夺天工的妙想。

在易经中,“9”代表着至高无上的地位,

被视为阳数的极致,代表积极进取的精神,

“9”与“久”谐音,寓意着长长久久、吉祥如意,

其内涵代表着一种经历磨难后的圆满和成就。

能工巧匠把神祗的意志,运用自如而不露痕迹,

在布局中截取角度,恰到好处地熔铸在建筑中。

文昌阁,不仅是古代建筑艺术中的瑰宝,

更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一种精神的象征。

阁内供奉的文昌帝君,是先民对天地的敬畏,

祈求普天下风调雨顺,文运昌盛,国泰民安,

读书人仰望的头颅灌注了执着向上的追求,

文昌帝君,自古以来都是他们供奉的神祇。

学子登殿祈求上苍的庇佑,相遇于文昌阁,

期盼一个故事的圆满和一个绚丽精彩的梦。

自从建阁以来,贵阳文脉运通,人才辈出,

为贵阳乃至整个国家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有明末以“诗书画三绝”而闻名的杨龙友,

有被江南文士誉为“天末才子”的谢三秀,

有“使天下知黔阳有诗”的吴中蕃,

有《康熙字典》首席撰修官周渔璜,

还有清史书写的“三鼎甲一探花”,

披红挂彩,打马过街,名扬天下。

更有开创中国近代教育的李端棻,

名噪京华的文化名人姚茫父……

他们书写芬芳春天和灿烂阳光的佳作,

描绘一幅又一幅色彩斑斓的瑰丽景象。

山川日新月异,才华横溢江河,

真可谓:“人杰地灵”,人才联袂而起,

“阁成,而人文蔚起,科目夺省榜之半,”

刻写在石碑上的铭文,至今历历在目。

文昌阁,已成为贵阳一张响亮的文化名片,

吸引着无数外地游客前来参观游览。

每逢节假日,人头攒动,热闹非凡,

游客一或驻足观赏,一或拍照留念,

细细品味这座别具一格建筑的历史韵味。

文昌阁,屹立于贵阳东门的月城上,

历经400多年的跋涉,一路走来。

当你站在这座九角三层的楼阁上,

喧嚣世尘丝毫不影响内心的向往。

远眺,是夕阳照在东山的脉脉余晖;

近观,是心目中巍巍不动的神灵。

此时此刻,整座城池已是万家灯火,

文昌阁的雄伟身影,融入夜幕之中。

文脉关照,希望萦绕,

是夜,学子们枕书入睡,抱梦而眠,

清晨密集的鸟鸣,从文昌阁的屋脊上跃过,

新的一天,太阳从东山冉冉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