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学家许倬云去世

用人生智慧治愈年轻人的精神内耗

来源:贵阳晚报     2025年08月05日        版次:6    作者:

8月4日,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先生在美国去世,享年95岁。

许倬云1930年出生,是当代史学大家之一。他师从李济之、沈刚伯、李宗侗,也是王小波的老师,精通中国上古史、文化史、社会史、中西方文化比较等。他既有传统中国士人的修养与沉淀,也接受了西方现代的知识训练,是站在新旧两端、承前启后的学人典范。七十多年的求学与研究之路,与中美两地教研的经验,使他对东西方的文明有着独到的见解。他的通史叙述不限于常规的朝代分野和帝王将相,而是以地理、气候、经济、社会、文化等复杂系统的“长程变化”,呈现更生动、多元的历史面貌。

许倬云先后执教于台湾大学、匹兹堡大学,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夏威夷大学、杜克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南京大学讲座教授。代表作“古代中国三部曲”(《西周史》《中国古代社会史论》《汉代农业》),是研究古代中国的典范之作。1986年当选美国人文学社荣誉会士,2004年获美国“亚洲学会杰出贡献奖”,2020年获“全球华人国学终身成就奖”,2023年获“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大奖”。

92岁入驻B站,希望帮助年轻人

“我希望尽我的余年,帮助我们的年轻人,身心有个安顿。”2019年,许倬云接受某栏目的采访时说。他结合个人经历,从全球局势谈到个人精神危机,一句“我从生下来就知道自己是残缺,不去争,不去抢,往里走,安顿自己”,为青年人如何在快速变动的时代,找到自己的内心安顿和人生意义提供了些许指引。很多年轻观众在看过节目后在社交媒体上表示,许倬云用他的人生智慧疗愈了自己的“精神内耗”。在收到这样的反馈后,许倬云格外珍惜这“难得的机缘”,希望创造机会让更多人听到他的声音。

2022年,92岁的许倬云入驻B站,成为一名知识UP主。他在B站和刘擎、项飙、许宏对谈,探讨年轻人的个人出路,聊聊职业选择,也在生日给大家推荐自己的书。他还开设网络公开课《许倬云讲世界历史:五百年大变局》,为年轻网友们系统性地讲解世界史。

在无锡买墓地,让孩子多个回国理由

2024年12月15日,许倬云以视频连线的形式参与了三联出版社举行的“形塑中国、熔铸华夏《许倬云学术著作集》分享会”。当时,94岁的他身处美国匹兹堡家中,当天正赶上医院派医生、护士为他上门检查身体。许倬云称这对自己来说也到了一个重要关口。“我今年94岁,我的讲话大概常常会感慨过去。年轻人伤春,老人伤冬。”话虽如此,他还不忘鼓励参加分享会的考古学家许宏,历史学家李开元,文化学者余世存,青年历史学者、《形塑中国》的译者杨博说道:“各位比我做得更好。第一,你们年轻,前途无量。第二,你们凭借的材料都在手边,我要在几千里外,材料方面不如各位方便……”

当时,分享会主持人赵健提到一个小故事:“许先生很多年前就在无锡买好了自己的墓地。许先生说想让孩子多一个回中国的理由。我想,经过浮沉动荡的老一代学者,对家乡有割舍不掉的情感,挥之不去的乡愁,都展现在他的文字和学术著作里。”赵健说。

惊涛骇浪中,最要紧的是扎实自己

2024年7月,某栏目再次探访许倬云,当时的许老已然瘫痪三年,不过,这并不怎么让他难过,他说最难过的事是“看世界的局势,情势越来越坏,实在难过”。

刚瘫痪时,许倬云意识到“92岁随时可能完蛋,该做的事我不能耽搁,尽量做下去”。于是,三年间,在病榻上完成了《经纬华夏》一书。全书通过“从世界看中国,再从中国看世界”的双重视角,探讨地理因素对历史动态的影响,对比中西方文明差异,揭示中华文明通过调和地域文化形成包容性“天下格局”的内在逻辑。

那次的谈话最后,他寄语年轻人:“惊涛骇浪是人生不免,这么大规模、这么长时期更是困难,但惊涛骇浪中,第一,不能慌张。第二,不能放弃。最要紧的是扎实自己……找到互相砥砺、互相切磋终身的朋友,就一辈子交下去,你自己本身就是榜样,你就会吸引别人……”

据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