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样,涵盖民间文学、传统技艺、民俗活动等多个领域。这些非遗项目不仅是贵阳的文化瑰宝,也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传承与创新,持续焕发出新的活力。
国家级非遗的魅力
苗族古歌(簪汪传):这是贵阳“首个民间文学类国家级非遗项目”。它由四印苗族口耳传唱,唱诵的是英雄先祖簪汪征战迁徙的史诗,目前已翻译的成果约有“八千行”,内容在苗族古歌史诗中独树一帜,绝大多数唱诵内容都是独一无二的。
花溪苗绣:苗绣是指苗族民间传承的刺绣技艺。以针为笔,以线为墨,描绘出苗族人民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贵阳市花溪苗族挑花技艺在贵州苗族刺绣技艺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香纸沟皮纸制作技艺:这项技艺始于明代,依托本地茂密的竹林资源。制作一张“香纸”需经历“伐竹、蒸煮、碾浆、抄纸、晾晒”等72道工序,整个过程历时半年以上。其制品曾在清乾隆年间被御赐为“御贡神圣纸品”。传承人们也在探索创新,制作书画纸、花草工艺品甚至纸浆雕塑。
丰富多彩的省级非遗
芦笙舞
花溪、高坡等地苗族的传统舞蹈,分独舞、双人舞、多人舞等形式,常在节日庆典中表演,展现苗族文化活力。
苗族“四月八”
苗族传统节日,源于对祖先的纪念,现演变为盛大的民俗活动,包含祭祀、歌舞、斗牛等,1981年被定为苗族传统节日。
青岩玫瑰糖制作技艺
青岩古镇的传统美食,始于1874年,以玫瑰花、糯米、芝麻等为原料,制作工艺独特,曾获中央领导赞誉。
苗族花鼓舞
以花鼓为道具的舞蹈,乌当区新场乡的小尧花鼓舞最具代表性,兼具健身与娱乐功能,已引入校园传承。
西山虫茶制作技艺
息烽县西望山的传统茶饮制作技艺,利用夜香螟蛾虫屎制成虫茶,兼具药用价值,清代曾为贡品。
苗族斗牛习俗
苗族传统体育活动,通过斗牛展示力量与勇气,开阳平寨的“斗牛节”是典型代表,具有深厚的牛图腾崇拜内涵。
舌尖上的非遗
辣椒制作技艺(油辣椒)、小吃制作技艺(恋爱豆腐果、贵阳怪噜饭)、牛肉粉制作技艺等。它们不仅是美味,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其他特色非遗
黔剧:贵州本土剧种,唱腔婉转,融合民间曲艺与传统戏曲元素,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遗。
簸箕画:乌当区新堡乡的传统美术,以簸箕为载体,绘制花鸟、人物等图案,工序繁复,2018年被列入市级非遗。
黔陶制作技艺:花溪区黔陶乡的传统制陶工艺,始于明代,以黏土为原料,烧制土陶罐、碗等器物,兼具实用与艺术价值。
本报综合
(《贵阳非遗,穿越时光的文化守候》由贵阳晚报为您提供,转载请注明来源,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