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黔西南,群山峰峦仍被轻薄云雾温柔缠绕,如裹着一层朦胧纱衣。山脚下的紫塘村,一户布依人家的木门 “吱呀” 轻响,打破了村寨的静谧。
院中,一位布依女子将靛蓝土布轻轻铺开,初升的阳光透过云隙洒在布面,漾开一层柔和的光泽,像是为布料镀上了细碎的金。角落里,古朴的纺车静静伫立,年过七旬的布依老人罗远芬端坐车前,布满皱纹的手指轻捻棉絮 ,雪白的棉线便顺着指尖徐徐抽出。她轻轻转动纺车,木轮 “吱呀” 转动,纺轮随之发出柔和的嗡嗡声。
一圈圈缠绕着满院的宁静,老人眼角带着笑意,专注的神情里藏着半生光阴,那声声纺响悄然为紫塘村新的一天拉开了序幕。
这座藏在群山间的村寨,位于黔西南晴隆县鸡场镇西北部,不仅有秀丽的山水风光、淳朴的民风惹人驻足,更因布依族代代相传的深厚文化与独特服饰传统而散发着令人心动的别样魅力。据村里老人讲述,布依族先祖曾历经长途跋涉,最终在这片群山环抱的谷地发现了肥沃土地,如今,布依女孩脚上穿的布鞋仍藏着迁徙的记忆,鞋型特意制成船头模样,正是为了纪念先祖当年乘小舟逆水而上,驶过蜿蜒水湾、踏上村口石阶的过往。
一段尘封的历史,就这样凝于日常穿戴的细节里,在代代相传中成为族群的文化印记。
在紫塘村,布依族服饰从不是简单的遮体之物,而是承载着族群记忆与文化根脉的 “活化石”。指尖拂过一件深棕色衣裳,能看见布料在光线下隐隐泛着紫红光泽。
那是时光与手艺浸润的痕迹,衣裳上的每一道褶皱都藏着先祖迁徙的艰辛故事,衣襟间的每一处纹样都镌刻着代代相传的民族密码。
织布、绣花、染布是紫塘村布依女子从小必修的 “功课”,她们自记事起便跟着母亲围在纺车旁,七八岁时已能熟练转动纺轮,让棉絮在指尖化作绵长棉线。十二三岁便拿起绣花针,在布面上勾勒出象征吉祥的图案,从小就学,要是不会织布绣花,将来连自己的嫁衣都得求人做。
一位村民的话道尽了这项技艺在布依女子生活中的分量:它不仅是谋生的手艺,更是融入血脉的文化认同。布依文化的传承藏在日常的一针一线里,也显在节庆的盛装华服中,而服饰正是这传承最直接的载体。村里老人常说,布依人身上穿的才是最鲜活的文化,是祖祖辈辈留下来的根。
在紫塘村,布依族染布的手艺藏着代代相传的讲究。深色染缸前,老人将土布反复翻滚浸润,特意选在晴好天气开工。这般染出的布,深棕底色格外明艳,经木槌反复捶打后还会泛出棕里透红的温润光泽,像是把山间晚霞揉进了布料里。布依服饰以这抹深棕为底,又用蓝、绿、红等亮色刺绣点缀,花卉纹样与几何图案交织错落,朴素衣料中见精致巧思,端庄款式里藏灵动气韵。从纺纱织布到刺绣织锦,每道工序都倾注匠心。衣领的滚边、袖口的花饰、衣襟的织带,层层细节丰富着视觉层次,把生活美学缝进一针一线。
平日里,布依女子穿深棕右衽上衣配长裤,头戴白巾或深色头巾,利落中透着素雅。每逢节庆,换上绣满纹样的盛装,银饰叮当与衣袂翻飞间,尽显民族风情。
时代变迁, 给这份传承添了挑战。如今不少年轻人外出务工,带回了城市的审美偏好。有人觉得土布 “太厚重”,传统服饰渐渐被束进箱底,少了往日的日常气息。
好在村里的传承从未断档,妇女们常聚在院坝里绣花,针线在布面穿梭,像是在书写流动的历史。
偶尔能看见布依女孩坐在奶奶身边,眼神专注地盯着布上的简单花纹,好奇里藏着对传统的向往。与村民交流时,大家都会提到布依女子李利,这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是紫塘村服饰传承的 “新纽带”。她从城里回村后,主动联系外地客户定制布依花样,把祖辈传下的纹样 “穿到城里去”,既守得住传统的根,又拓得出创新的路,她让布依服饰走出了群山,也为老手艺注入了新活力。
文图据贵州画报
(《穿在身上的史书》由贵阳晚报为您提供,转载请注明来源,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