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宫博物院一百岁

这些“顶流”国宝同框了

来源:贵阳晚报     2025年10月21日        版次:5    作者:

五牛图卷 唐 唐代著名画家韩滉的传世孤本,现存为数不多的唐代纸绢绘画真迹之一,中国现存最早的纸本画…… 有如此之多“头衔”的《五牛图》卷也是本次展览最令人期待的珍品之一。 图中画牛五头,形象姿态各异,或依棘搔痒,或昂首低鸣,或悠然信步,或回首顾盼。最后一黄牛头上还束有一个颇为讲究的红色“络头”。1958年,此卷由国务院拨款从香港购回。入藏故宫博物院时,已是创痕累累。后经孙承枝等专家修复,再获新生。

二十五宝玺 清乾隆 “二十五宝”是由乾隆皇帝指定的清朝国之重器,他挑选出二十五方宝玺以为典藏,这些宝玺名称、尺寸、材质等各有不同,是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典章文物。

清明上河图卷 北宋 《清明上河图》记录了北宋都城汴京的繁华景象,画面长而不冗、繁而不乱,500余人穿插于画面不同情节之中。画家以精细高超的用笔,将八百多各色人物,以及数以百计的树木、房屋、车船,布置在繁华熙攘的汴河两岸,兼具重要的历史文献和艺术价值。 这幅“国宝中的国宝”并不常与世人见面,最近一次展出是2015年。 许多宋画已近千年,每次展览更需小心谨慎。每次展览铺陈画卷会产生摩擦,长时间铺平使其“肌肉拉伸”已经接近极限,因此故宫素来有“展一次,睡三年”的制度,错过一次恐怕要再等一个“十年之约”。

伯远帖卷 晋 《伯远帖》,现今学术界公认唯一传世的东晋名家书法真迹,与《快雪时晴帖》《中秋帖》并称“三希帖”,后二者皆为摹本,唯有《伯远帖》是真迹。

青玉兽面纹璧 战国晚期至西汉早期 青玉寿面纹璧,直径近40厘米,是汉代最大的玉璧之一。玉色青绿,有大面积黄色斑。纹饰分为三区,以三道弦纹相隔。内区和外区为四组环绕交错的夔龙纹。中区满饰卧蚕纹,两面纹饰相同。玉璧外圈一周阴刻古篆体乾隆御制诗。

《上阳台帖》 唐 草书5行,共25字,曾被估价数十亿元,更令宋徽宗赵佶、黄庭坚、乾隆皇帝等人对之“一见钟情”。 《上阳台帖》是李白所书自咏四言诗,也是这位唐代大诗人唯一存世墨迹。

青铜莲鹤方壶 春秋 若说《清明上河图》让人等待太久,这件时隔19年再度展出的莲鹤方壶或许同样震撼。 其被称为春秋时期青铜艺术的典范之作,于1923年再度出土,是彼时中国空前的特大发现,是中国近现代考古学萌芽的重要见证之一。 方壶形体巨大。双层镂雕莲瓣盖上立有一只展翅欲飞的仙鹤,壶身两侧为镂空双龙耳。壶体四面以蟠龙纹为主体纹饰,腹部四角各铸一飞龙,圈足下以两只伏虎承器。

2025年是故宫博物院建院100周年。9月30日至12月30日,“百年守护——从紫禁城到故宫博物院”展览在午门展厅对观众开放。展览通过“一脉文渊”“百年传承”“万千气象”三大篇章,展现出故宫博物院自1925年10月10日成立以来的发展历程。故宫从195余万件文物中甄选出200件套文物界“顶流”,以轮换展陈的方式,绘就百年传承画卷。许多十年、数十年难能展出的重量级“明星文物”也已参展,赓续中华文脉、共襄文化盛宴。快来看看都有哪些平时难得一见的国宝级“压箱底”文物。 据故宫博物院 人民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