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聚焦新高考 共商新策略

2024年全国高等院校招生工作(贵州)研讨会在贵阳举行

来源:贵阳晚报2024年11月01日    作者:

  

  10月31日,由贵阳晚报主办、贵州普学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承办的“2024年全国高等院校招生工作(贵州)研讨会”在贵阳顺利开幕。研讨会会聚了全国多所高等院校的老师及省内众多高中的代表200余名,专家们聚焦高考改革,思想碰撞、智慧交融,共同探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的招生工作新路径与新策略。

  今年是贵州新高考改革落地元年,新高考的命题方向、考试方式、分数构成、专业设置、高考录取批次、志愿填报数量、录取流程、考生专业选择等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2025年,贵州省高考报名人数预计仍将达到40万,生源数量稳居全国前列,高校招生面临巨大挑战。如何更好地适应新政策,优化招生宣传策略,提升招生服务质量,成为了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也均是此次研讨会的重点议题。

  研讨会汇聚各方智慧,共同探讨招生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新策略。会上,专家们深入交流高考“3+1+2”模式在贵州的实施与影响,围绕新高考政策下的招生工作重点难点和创新,新高考引领高中生提前规划职业生涯等内容进行细致探讨交流。

  研讨会通过搭建开放、包容、高效的交流平台,为全国高校和贵州学子之间提供更顺畅的交流渠道,帮助高校与高中、高校与学生之间打破信息壁垒,并为学生家长群体把握趋势提供专业参考视角和服务助力。

  此外,会议还举行高校与高中生源基地荣誉授牌盛典。下午,开展了贵州省内高中深度探访与交流。进一步推动全国各高校与贵州高中加深合作力度。

  “圆桌派·观点汇”期间,参会嘉宾共同为提升招生工作水平出谋划策,就强化高校宣传策略、搭建高中至高校导航桥梁,解决学生专业选择难题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讨论。大家一致认为,新高考背景下,专业选择、深造途径、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成为高校招生和高中教学中愈来愈重要的一环,高校和高中、社会第三方机构之间要构建更广阔视野的全新教育合作生态,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环环相扣。

  普学教育负责人表示,希望通过本次研讨会的深入交流,进一步打破信息壁垒,促进高校与基础教育之间的无缝对接。让每一位参会者都能获得最前沿的招生政策解读,最实用的招生策略分享,以及最直观的招生数据分析,从而为各自的招生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持与指导。

  相关链接

   高考志愿填报 专家提供新思路

就2024年高考改革带来的变化及招生的创新等焦点问题,记者采访发现,各大高校不断变革和创新,用新思路为考生不断创造新的机遇。

 

  同济大学贵州招生组组长刘玉柱:填报头部高校 “院校”重于“专业”

  

  新高考政策突出专业首位思想,专业+院校的填报方式导致2024年滑档情况较为突出。因此特别建议,学生如果考虑头部高校,则平台优先于专业考虑,因为本科阶段更加侧重的是能力的培养。

  目前,同济大学也在积极调整。一是招生计划调整,冷门专业招生计划下调,热门专业增加投放名额,比如最高端的本博贯通“国豪精英班”,贵州今年的投放计划比去年翻了一番;二是提供更多选项,比如新增双学位、中外合作办学等;三是设置更加灵活的转专业政策,学生有7次转专业的机会;四是人工智能赋能所有学科专业发展,尤其是市场不好但实力很强的专业及时转型。

  

  上海财经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黄勇:增设全新人才培养模式 发挥传统学科优势

  

  作为国内顶尖财经院校,近年同样面临录取分数略下滑的情况。我校为此不断调整专业结构、优化专业布局,新成立数字经济系,充分发挥上海财经大学学科特长与优势,倡导学科交叉和校企联合,学习借鉴国外优秀培养模式,建设国家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基地,形成领航国内的数字经济人才培养“上财方案”。进校后选拔学生进入数字经济系拔尖班,和经济学院“孙冶方班”、金融学院金融科技拔尖班共同组成匡时书院,实行“2+2+N”培养模式,并对接本校博士研究生项目实行“贯通培养”,为学生毕业、深造提供广阔空间。

  成立6个双学士学位专业。针对会计、金融、经济、数学、统计等传统优势专业,打造金融学+统计学、统计学+工商管理、经济学+信息与计算科学、投资学+信息与计算科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经济学、法学+金融等双学士学位,通过将传统学科和优秀学科相结合的新模式,培养多元化人才。

  取消中外合作专业。原有的3个中外合作专业取消招生,其中会计学(ACCA)和数量经济专业的招生计划相应转为普通专业招生计划,有效吸引了优质生源。

  

  中山大学贵州招生组组长金辉:让专业符合时代要求 满足学生兴趣要求

  

  高考改革对各个大学影响都很大,中山大学这种综合性大学更是冲击很大,但中山大学始终坚持改革和创新,紧跟时代步伐。

  从2015年开始不断地对专业进行研讨,紧扣时代要求和市场需求,积极调整专业,这些年累计删除专业约50个。同时,针对留下的优质专业,学校教务部每年做一次大纲调整,一是适应学科前沿,二是考虑社会就业。

  另外,学校不断创新,最早提出“零调剂”,每个学生都有转专业的权利,让学生学习能更好地与兴趣结合。同时,学生成绩满足一定要求,可以选辅修专业,和第二学位。顺利完成第二学位或者辅修专业后,学生还可以进行主专业和辅修专业互转。

  

  大连理工大学贵州招生组招生秘书刘毅宁:专业选择“域内任选”

  

  2024年招生中,大连理工大学进行了更符合学生学习和成长要求的一系列改革。学校调整升级现有相近学科专业体系,将招生专业划分为10个学域,除人文社科学域外,所有普通类录取考生在书院内通过1-2年的学域培养后,可根据兴趣在学域内任选不含特殊培养模式班型的普通专业。

  同时,学校转专业的政策也非常宽松。在一年级、二年级结束时,符合条件的学生可按照“转出无门槛、转入有要求”的原则,在不同学域间申请转专业,实现跨域兼修。目前,学校转专业的成功率在80%左右。

  今年在贵州省的招生计划中,大连理工大学除了管理科学与工程类、经济学类相关专业外,招收的理工科专业都要求物理加化学。因此我们特别建议学生家长要有目的有计划地选科。

  贵阳市观山湖第一高级中学校委会干部(主任)赵庭林:学校与学生双向发力 不断提升升学保障

  

  在新高考改革的变化和压力之下,号称“贵阳名校四大金刚”之一的贵阳市观山湖区第一高级中学同样积极应对,注重打通升学渠道,不断创新升学方式。

  加大与头部高校的链接。校长领对,教师骨干参加,反复前往各头部大学积极沟通,努力增加和拓宽优秀生源双向选择的通道。与国内知名高校加大合作力度,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术交流机会。

  通过体育特长生进名校,竞赛获取强基生资格等方式,让更多学生进入优资大学。而以往不被本省重视的竞赛等渠道,现在被提上日程。今年,全国中学生作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和信息技术的六大竞赛中,该校20余人获得全国奖项,60余人获得省级奖项,成绩斐然。

  另一方面,该校始终注重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和学生的综合素质,以不变应万变。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观一中被社会誉为“观一尖”,通过培养学习成绩、学术竞赛、体育赛事、文艺演出、社会实践等各种项目中的尖子生,向社会展示学校的办学成果和特色,也让学生们展示自己的才华和能力,不断增强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团队凝聚力!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王芳 摄影/徐其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