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贵阳境内的古建筑离不开石头,有的古建筑甚至全部用石头,比如牌坊、牌楼与山门、墓碑就是如此。本期,我们一起来“触摸”这些古建筑背后的历史沉淀。

贵阳,那些与石头有关的古建筑

牌坊的起源

来源:贵阳晚报2025年04月02日    作者:

古建专家认为,牌坊的原始雏形叫“衡门”,是一种由两根柱子架一根横梁构成的最简单最原始的门。“衡门”最迟在春秋中叶就已出现,后来被运用到城市中各个居民区之间的“坊门”上。从春秋战国至唐代,我国城市居民区采用“里坊制”,“坊”与“坊”之间有墙相隔,墙中央设有门,称为“坊门”。历史上,贵州的城市一度被划分为区、坊、闾、邻四级。五户为一“邻”,五“邻”为一“闾”,二十五“闾”为一“坊”,若干个“坊”为一区。“坊”与“坊”之间彼此称“街坊”,沿用至今。“街坊”之间设有标志物,最早或许就是个木牌子,像现在的指路牌那样。后来发展成砖砌的甚至于石制的门洞式标志性建筑物,也就是“牌坊”了。“牌坊”既是“街坊”的分界线,又是“街坊”的接合部,是“街坊们”聚会闲聊的场所。由于当地人气旺盛,有人看到商机,便在牌坊附近做起生意来,这样形成的市场也被人称为“坊市”。明代贵阳的“坊市”以大十字为中心。方志专家何静梧先生在《贵阳历史研究》一书中说:“贵阳最著名的坊市有四牌坊市、三牌坊市、谯楼街市、馆驿前市、凤宪坊市、小十字街市、马荣街市、十字街市、洪边巷口市、南市、北市、凤鸣桥市等十二处。”

全国历史文化名城镇远,由府城、卫城组成。府城分为六个“牌”。各“牌”营生有所分工,财富多寡也有区别,民谚说:“头牌一枝花,二牌盖过它;三牌京果铺,四牌油炸粑;五牌开马店,六牌烂豆渣。”头牌位于府城东边 阳河北岸,逆河而上的外地客商首先在头牌弃舟登岸,在此安家,生意兴隆,生活不错。往上走几步,就到了“二牌”,地势稍高,住户做的是大生意,住的是大房子,多半是大老板,各方面都盖过头牌。“三牌”住户做的是小生意,贩卖糖果点心等食品。“京果”原本指的是进贡给皇族的地方果品,后来演变为糖果点心。能做“京果”生意,也还算是老板了。“四牌”住户做的是小本生意,把大米、糯米浸泡之后磨成浆,装入特制的圆形铁皮小盒子内,用热油炸熟,成品叫“油炸粑”。做“油炸粑”生意的人大多较为贫困,在家门口用简陋的装置架口小油锅,手忙脚乱地炸“油炸粑”,称不上什么“老板”。“五牌”住户,不全住在河畔,但却是向西走陆路前往贵阳、云南的必经之道,因此,是开设马店、提供驮马的好地段。有钱开设马店的,家底也不简单。马店不仅提供驮马,同时还提供食宿,实为可以提供驮马的旅店。赶马帮的“脚子”们以及肩挑背驮的“苦力”们平常可以享用的美味佳肴就是豆腐甚至于豆渣了。因此,紧邻“开马店”的“六牌”,豆腐生意分外兴隆。各“牌”之间,建有许多牌坊,比如“永安通济楼”牌坊、“石牌坊巷”牌坊、“四方井巷”牌坊、“复兴巷”牌坊、“仁寿巷”牌坊、“冲子口巷”牌坊、“米码头巷”牌坊、“陈家井巷”牌坊、“紫皇阁巷”牌坊、“振扬风纪”牌坊、“鲲鹏继化”牌坊、“海国安澜”牌坊等等。

贵州历史上,牌坊最密集的地段在贵阳城东图云关下。清代人包家吉在《黔游日记》中写道:“将至贵阳城垣约三里许,新建节孝坊二十余座,跨道骈立。东来第一座石坊上书‘万里封侯’,系‘果勇侯’杨芳所建而新葺者。”杨芳(1770—1846),字诚村,贵州松桃人,16岁投军,勇敢善战,以功升至甘肃提督。清道光六至七年(1827)参与平定新疆“回乱”,擒获其主要头目张格尔,受封“果勇侯”。据何静梧先生说,明代中期以前,是贵阳修建牌坊的鼎盛时期,最多时,城内外有各种牌坊80多座。

牌坊与牌楼

牌坊又称牌楼,是一种门洞式的纪念性、标志性建筑物。在贵州,牌坊的名称有许多种,诸如贞节坊、贞寿坊、长寿坊、节孝坊、孝寿坊、孝慈坊、抚孤坊、招财坊、花牌坊等。贵州牌坊数量众多,仅《中国文物地图集·贵州分册》即收录明清牌坊44座,保存完好的35座,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23座,全国历史文化名镇青岩的石牌坊名列其中。

在青岩镇,最引人注目的是北门外的赵彩章百岁坊、定广门内的赵理伦百岁坊、定广门外的周王氏媳刘氏节孝坊。建于道光十九年(1839年)的赵彩章百岁坊和建于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的赵理伦百岁坊均为上寿坊。古人认为,人活60为“下寿”,80为“中寿”,百岁为“上寿”。赵彩章和赵理伦两位老寿星分别活到101岁和102岁,均达“上寿”标准,获皇帝恩准修建百岁坊。虽说均为上寿坊,且都是四柱三门五楼式,但修建工艺有所不同。赵理伦百岁坊多处镂空,工艺精湛,技高一筹,堪称牌坊家族之佼佼者。

两座百岁坊的主要区别,突出表现在4根立柱的8个抱鼓石上。本来,抱鼓石的作用在于抱住立柱,使其稳固,因大多雕刻成圆鼓形,故被称为抱鼓石。但赵彩章和赵理伦两座百岁坊的抱鼓石都不雕刻成圆鼓形,而分别雕刻成葫芦形、狮子形。葫芦形又似石榴形。用葫芦、石榴当抱鼓,既取“福”“禄”的谐音,又取“多子”的吉象,具有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

赵理伦百岁坊则用石狮子当抱鼓,且其狮子均作由上而下跳跃状。狮子被视为兽中之王,置于建筑物内,据称可以辟邪,同时寓意官运亨通,飞黄腾达。仔细观察,4对8尊石狮,前后左右对称,中间两对为雄狮,旁边两对为雌狮。雄狮戏宝,雌狮护仔,相映成趣。艺术大师刘海粟看了这些石狮子,盛赞其为“高度艺术化的石雕精品”。

山牌楼式山门

在贵州高原,许多庙宇、会馆、祠堂都修建有牌楼式山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镇远青龙洞,建有“万寿宫”牌楼式山门和“青龙洞”牌楼式山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黄平飞云崖,建有“飞云崖”牌楼式山门和“月潭寺”牌楼式山门。青岩一些庙宇、会馆、祠堂前面也建有牌楼式山门,保存较好的有万寿宫牌楼式山门、龙泉寺纯阳殿牌楼式山门、赵国澍祠(即“赵公专祠”)牌楼式山门。贵阳城区的黔灵山弘福寺牌楼式山门、黔明寺牌楼式山门也保护完好。这类牌楼式山门,由于多与山墙相结合,均为砖石混合结构,其上的精美浮雕,多是灰雕、砖雕,大多模仿石雕制作,富有石质感,颇能迷惑人。

2003年,笔者曾考察开阳县的宝王庙,并为牌楼式山门拍摄了一张照片。宝王庙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道光二十八年(1848),由在白马洞开采汞矿的善男信女捐资重建。据碑文记载,用银1500余两,制钱700余串,石工5700余个,木工2300余个,雕工1600余个,小工3000余个,大米80余石,历时9载,于咸丰七年(1857)落成。同治年间,部分建筑毁于战火,幸存戏楼及牌楼式山门。1912年修复,有山门、戏楼、前殿、观音殿等,占地面积1631.5平方米,建筑面积约800平方米。

本来,牌坊牌楼是古建筑群的外沿标志,但在贵州,人们为了节省,将牌坊牌楼与山门合二为一,形成牌楼式山门。而且,牌楼式山门背面往往便是戏楼,人们从戏楼下面穿过,回首即可看戏。

牌楼式墓碑

墓碑有方首形、圆首形、方首抹角形。方首形,有的加上歇山顶碑帽。讲究一点的,两侧还有八字形石碑帮衬,做成壁龛式。最为豪华的墓前石牌坊,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龙十八先生墓和金沙敖家坟最为见长。前者2座,后者6座。官方修建的明十八先生墓,保留牌坊与墓碑自成单元的特点,尽管两者隔得很近,却仍不合二为一。可在民间,许多被人称为“花坟”的石刻墓,则将牌坊与墓碑结为一体,建成牌楼式墓碑。此类建筑形制,节工省料,美观坚固。如将牌楼式墓碑也视为石牌坊的一个品种,那么,贵州高原的石牌坊当以万计。数量众多的牌楼式墓碑除镌刻汉字和传统图案外,还镌刻彝文、水书、满文等少数民族文字,以及斗牛、吹笙、踩堂等民族文化活动场面,堪称“记载”民族历史与文化的“石头书”。

在青岩城北门外,有座贞女吴张氏墓,墓前所立墓碑实际是一座简化了的石牌坊。墓碑两侧竖立葫芦形或称石榴形“夹耳”,与牌坊上的葫芦形或称石榴形抱鼓一模一样。当地人称此类建筑部件为云鼓。一个个云鼓即为一片片祥云,状如一个个如意。青岩许多古墓也都建有牌楼式墓碑,只不过有些墓碑被高度简化罢了,仅用一块石头便雕刻成了一座石牌坊。此类牌坊虽然小巧,但同样是牌坊家族不可遗弃的成员,同样是青岩石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篇章。

据《贵阳文史》(作者吴正光,系原省文化厅文物处处长、省博物馆原馆长,文博研究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