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人在此独坐

来源:贵阳晚报     2025年04月18日        版次:6    作者:

厉勇

人大多都是爱热闹的,一个人的时候想有人陪着。因此,独坐是一件耐人寻味的事情。尤其是古代的诗人,似乎特别偏爱做这样的事情。

诗人李白独坐敬亭山,与敬亭山“相看两不厌”,这种自在悠闲的意趣,直接从文字里流露出来。若从更深层次去理解,独坐也衬托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独坐幽篁里”的诗人是王维。在明月当空的晚上,他一个人坐在幽静的竹林里,“弹琴复长啸”。据说王维四十岁以后就过着隐居的生活,月下独坐、弹琴长啸,传达的正是一种宁静淡泊的人生境界。

还有在秋天写下《独坐》的诗人杜甫:“悲愁回白首,倚杖背孤城。江敛洲渚出,天虚风物清。沧溟服衰谢,朱绂负平生。仰羡黄昏鸟,投林羽翮轻。”全诗写出了杜甫暮年对倦鸟归林的羡慕,又饱含人生暮年漂泊孤独、仕途失望、思乡盼归的隐痛。

无独有偶,明代的思想家李贽在晚年亦写同题的《独坐》:“有客开青眼,无人问落花。暖风熏细草,凉月照晴沙。客久翻疑梦,朋来不忆家。琴书犹未整,独坐送残霞。”只不过,他是在春天写的。有客人来,诗人就高兴。没有客人,诗人就看落花。诗人在晚年时客居异乡。诗中有晚年的寂寞、思乡的伤感,也有战胜孤独痛楚后的一抹悠然。

看来,独坐多半是孤独的、安静的、超凡脱俗的。

当代作家贾平凹写过一篇文章《静虚村》,开篇就说:“如今,找热闹的地方容易,寻清静的地方难;找繁华的地方容易,寻拙朴的地方难,尤其在大城市的附近,就更其为难的了。”静虚村本叫方新村,在西安郊外,因作者喜好静,需要一个安静的写作环境,所以称此地为静虚村。贾平凹写道:“而我,是世上最呆的人,喜欢静静地坐着,静静地思想,静静地作文。”

也许,很多人以为独坐是老年人的举动,或者认为独坐是作家的事。而耐不住寂寞的年轻人肯定不会独坐,他们精力充沛,爱热闹或者爱凑热闹。我看未必。

去年年底,我一个人去西溪湿地散步,然后独坐在木凳上。我喜欢漫无目的地看身边的人、远处的树和景。旁边一个同样独坐的年轻小伙引起了我的注意。他穿着一件单薄的蓝色运动衫,背着一个双肩包,似乎在冥思苦想,后来还把头埋到腿上好久。

对,很奇怪,他没有玩手机。

疲沓的夕阳慢慢落下去了,连最后一点温暖的光线也散去了。北风一阵阵地吹着,有些冷。我起身,站起来,看了看他,他正好也瞥了我一眼。

不禁问了他一句:“还不回去啊?”他笑了笑,也起身,向我走来:“回去了。”

和他并肩走着,我随口问道:“你一个人啊?”他说:“是啊,一年就这么过去了。平时都太忙了,趁元旦放假,我想找个安静的地方,好好想想,好好反思总结一下。”

我反问:“在住的地方不可以吗?”他摇摇头,有点无奈地说:“我住的小区太吵了,静不下心……”

我带点敬佩地朝他点点头,心里给他点赞:真是个不错的小伙!他研究生毕业,从外地来到这个城市工作,同时也是陪女朋友在这个城市求学,到了年尾,他来此独坐,想想过去,也思考未来。看着他远去的背影,我想,他一定有了美好的规划。

独坐和枯坐不是一回事儿。枯坐有点干巴巴,没有注入生动的内容。而独坐,在繁忙的生活中按下暂停键,暂时离开人群,观照内心,以便更好地走向人生的下一个阶段,或者寻找一个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