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贵州省博物馆藏《荔枝飞蝠端砚》

《荔枝图》陈顺林/绘
在正是吃荔枝的季节里,根据作家马伯庸《长安的荔枝》改编的同名电视剧热播、同名电影角逐“暑期档”,影像化再现了唐代“一骑红尘妃子笑”的传奇故事。主人公李善德变身“荔枝使”,为了运送“荔枝鲜”设计了四条“荔枝道”。历史上杨贵妃吃的荔枝,走的是哪条路呢?
《本草纲目》载:“食品以荔枝为贵。”从西汉起,荔枝即为王室贡果。唐代皇室贵胄历来喜爱荔枝鲜果,而在不同时期,荔枝的来路各异。据《陕西省古代道路交通史》记载,“唐初,多来自岭南、闽越。元和年间,取荔枝于荆南。玄宗天宝年间,杨贵妃的高祖为金州刺史,父为蜀川司户,贵妃生于蜀,幼年长于蜀,喜好吃蜀地出产的鲜荔枝因而专辟荔枝道,驿贡涪州的鲜荔枝至长安”。可见“长安的荔枝”,早期来自岭南,后取于川蜀。爬梳历史文献发现,黔地也生产荔枝,黔荔枝或也曾借由蜀道运往唐代长安。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岭南为荔枝的原产地。到了汉代,岭南荔枝逐渐开始向外传播,三国吴康泰《扶南记》有载:“荔枝始传于汉世,初惟出岭南,后出蜀中。”通过古代贸易路线,荔枝逐渐“出海”,传入东南亚、南亚等地;大航海时代后,荔枝进一步扩展至非洲、美洲及大洋洲。
从现代作物学的角度看,荔枝是典型的南亚热带水果,性喜高温多湿而忌低温霜冻;我国荔枝分布在北纬20°~29°、年平均气温18~25℃的地区。贵州省所在的纬度,大多位于荔枝的纬度分布区中。黔地是否适产荔枝,取决于适宜的气候。《贵州省志》卷三《气象·地震》根据热量指标和水分指标,将黔地划分为4个气候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及暖热带。其中“南亚热带”包括红水河流域罗甸、望谟、册亨,南北盘江、赤水等地海拔300~500米以下的河谷地带,年均气温19~19.6℃。如上贵州南亚热带地域,恰是黔地荔枝的分布区。据贵州省农科院园艺所《贵州省荔枝、龙眼资源调查及区划》的调查统计:“贵州荔枝分布在赤水河、都柳江、北盘江、南盘江等流域下游及红水河流域上游的赤水、习水、榕江、从江、罗甸、望谟、册亨、贞丰、镇宁等十几个县市的河谷、低山地带。”
贵州荔枝栽培究竟起源于何时,目前尚无史料可供查证。从现有荔枝大树考察,望谟县是贵州南部最早栽培荔枝的地方。在望谟县复兴镇东街及新屯街道的新屯村,有两株荔枝古树,树冠庞大,树势健壮,历史上最高年株产可超千斤。据该县有关人员考证,这两株古荔系明朝中期(约1460年)一位姓王的副将自广西引进的,迄今树龄已有500多年的历史。这样古老的荔枝树在贵州绝无仅有,堪称“贵州荔枝王”。据此,贵州至少在500年前就开始了荔枝的栽培。
赤水是贵州北部荔枝栽培最多的地方。清道光《仁怀直隶厅志》卷十五《物产志》中第一条即为“荔枝”,下有“荔枝出大金沙”(今赤水金沙乡)的记载,并形容赤水荔枝“花如桔,春荣;实如丹,夏熟。朵如蒲桃,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洁如冰雪,味甘酸”——这段描述与白居易《荔枝图序》所载略有变化。从分布情况看,赤水境内150~200年生的荔枝树随处可见,这说明赤水荔枝栽培至少200多年前就开始了。除荔枝古树外,荔枝在赤水留下了地理印记:丙安镇至今保存着“荔枝溪”“荔枝滩”古地名。清仁怀直隶厅同知陈熙晋《酒诗》中提及赤水河航道上的荔枝滩,诗云:“尤物移人付酒杯,荔枝滩上瘴烟开。枸酱知何物?赚得唐蒙鳛部来。”
从品种上看,历史上赤水境内的荔枝主要有两大类:实生的“酸荔枝”、高压苗种植的“大红袍”。两类均从四川引入,其中“酸荔枝”树冠高大、干性明显、树势健壮、树姿直立、树冠紧凑、树皮灰黄光滑,枝条直立密集,灰褐色,嫩梢叶黄绿色,果实味较酸、核大,较早熟,六月下旬采收,较耐寒,在赤水海拔600米的地方还可以种植;“大红袍”树冠较开展,树势强,树形圆头形,果实甜带微酸,核较酸荔枝小,7月中旬采收,较酸荔枝不耐寒,在赤水种植在海拔500米至600米的地方有冻害。赤水境内也有引进的“广东荔枝”,据贵州省农科院园艺所王刚《论贵州荔枝与开发》一文记载,相传很久以前,一位四川合江人在广东做官,为官期间发了财,为了将大量财宝偷运回川,逃避官府检查,遂用许多花钵盛土,将珍宝埋入钵底,土表面植以荔枝高压苗,巧妙地躲过了官府检查,广东荔枝亦随之传入四川合江。赤水的地主富豪见荔枝质优味美,粗生易管,又争相自毗邻的合江引进,“广东荔枝”由此传入贵州赤水。
清道光《遵义府志》记载:“江阳郡有荔支(荔支即荔枝——编者注)……果实之珍者……仁怀、桐梓并产。”自东汉献帝建安十八年(213)到元代至元二十八年(1291)的一千多年间,贵州赤水隶属四川江阳郡、泸州。历史上举凡言及四川江阳或泸州,则泛指今泸州、合江、赤水等赤水河流域诸地。换言之,历史上的赤水河流域本是一体。谈及江阳荔枝,理应包含合江、赤水等赤水河流域一带的荔枝。当杜甫吟诵“忆过泸戎(泸戎,分别即今泸州、宜宾——编者注)摘荔枝”时,诗中采摘荔枝的场景,必然涵盖了赤水河两岸的连绵荔枝林。
荔枝娇贵易坏,必须连着枝条摘,勉强能保存两三天,其名字来由即是不能“离枝”。白居易《荔枝图序》云:“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故而唐代杨贵妃吃的荔枝,应该来自赤水河流域。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即认为:“明皇时所谓‘一骑红尘妃子笑’者,谓泸、戎产也。”有学者尝试复原唐代荔枝进贡路线:赤水河流域采摘,经赤水河水路至泸州,由沱江北上至内江,改陆路驿站换马疾驰,经由金牛道、米仓道至汉中,再从汉中由褒斜道或子午道运送到长安,进一步则可由崤函古道运到洛阳。
提及吟咏赤水荔枝的诗,数量多且质量高的,首推陈熙晋。陈熙晋(1791-1851),原名津,字析木,号西桥,浙江省义乌县稠城湖湖门人。道光五年(1825)以教习出任贵州龙里知县,不久调普定任知县,先后任贵州开泰(今锦屏)、永从(今从江)等知县以及广顺州(今长顺)知州。1840年2月至1842年12月,任贵州仁怀直隶厅同知,其间创修《仁怀直隶厅志》。《仁怀直隶厅志》卷十五《物产志》收其《荔枝说》一文,说他自己曾想吃赤水荔枝,头一年因歇树没有尝到;第二年五月有人送他荔枝,“酸噤牙齿,不可口,”怀疑没有熟;六月乡人送来荔枝两竹筐,“甜多酸少,味绝佳”。《仁怀直隶厅志·艺文志》更是收录有陈熙晋多首荔枝题材作品:《荔枝赋》一文中有“唯彼荔枝,生兹绝域”,“绿叶冬荣,白花春聚。条弱蒂强,枝高干古”,“酸嗤梅子,甜胜榴房。颗圆星密,味永日长”的句子;又作《食荔枝作》,“天生尤物落吾手,为瞰荔枝之官来”,“晶丸着齿嫩于水,甜略带酸甜更佳”;又在《之溪棹歌》中提及“荔丹榕绿人如织,箫鼓丛祠赛镇江”,人们在如镜的田畴里逐牛,织网的阡陌中劳作,赤水河上荔枝树绿、棹歌声声,百舸争流,好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仁怀直隶厅志·艺文志》中另录有萧高泌《荔枝鱼跃》一诗:“炎天尤物产边荒,夹岸谁夸十八娘?队队游鱼浮镜面,兰舟新唱荔枝香。”这些诗词歌赋都反映了历史上赤水产荔枝的情况。
“荔枝”中的“荔”因与“利”同音,是讲究“祥瑞”的花鸟画中的常客。贵州省博物馆馆藏一件“荔枝飞蝠端砚”,将荔枝和蝙蝠融为一体,取的是多蝠(福)、多荔(利)的吉祥意义。这方端砚为老坑端石制作,形似一大荔枝,外表作荔壳纹点,形神逼真:正面前端有叶蒂和大小镂空枝梗,其余为中小荔果,细硕不一,浑然一体;右上端之荔果,琢空贮水;池为浅荔形,阔而不深,前沿大小飞蝠三只,背上有氍鹆眼,极富生趣;荔枝叶上的花纹多种多样,如“火捺”夹“胭脂晕”,如“焦叶白”,如“青花”,若隐若现,非置于阳光下观察不能辨别清楚。背面前端雕大小荔枝果、梗、叶等,砚池被挖琢成一大荔枝形,池中有大小蝙蝠六只,蝠背各有氍鹆眼。由于端石所生氍鹆眼深浅不同,池中蝙蝠也有大小高低之别。雕刻功夫之细致,设计意向之巧妙,于此可见一斑。并用特写手法,点出上品端石的精华——氍鹆眼之所在。1978年,贵州乡贤陈恒安先生曾就这方古砚给出鉴定意见,据《贵州省志·文物志》记载:“砚为康、乾老坑端石,刻工在其相近时期,不致太晚。尤其雕镌精彩,最能表现雕工能手的艺术构思。造型圆融浑成,有深镌而无重凿,似为一整体石材,依其天然状貌,采用摹拟‘因方成规,迂圆成壁’的玉工传统琢磨而成。故骤视之几无人工刀斧的痕迹。在运用圆雕、线雕及高低浮雕等方面,能恰如其分,各极其妙。为一件珍贵的艺术品。”
在贵州的山野中,还常见一类肖似荔枝的野果,秋季果实成熟红彤彤地挂满枝头,称作“野荔枝”或“山荔枝”。实则它是四照花的果,方言称为鸡嗉子果、羊梅等,其果肉橙黄色,有细籽,味甜可食,常被当做鲜果食用,或是泡酒。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郑文丰
(《品一品,贵州的荔枝》由贵阳晚报为您提供,转载请注明来源,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