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9日清晨,贵安新区高峰镇白岩村老郎寨的广场上,晨露未晞,却已被一股喜庆的气氛浸润。
当天,老郎寨第七届爱心助学颁奖典礼在此举行。在百余位乡亲的掌声与瞩目中,8名新晋大学生(5名本科、3名研究生)满怀喜悦与自豪,依次领取了最高达万元的奖学金。
这项由寨里走出去的爱心人士于2019年发起的奖学助学活动,如同星星之火,点燃了全寨的教育热情。七年间,这个深山小寨已培养出62名大学生,其中包括9名研究生,“读书”俨然成为老郎寨最时尚的新风尚。
从过去被调侃“孩子要么打工要么犯事”,到如今形成人人好学、家家向上的新民风,老郎寨用七年时间完成了一场令人赞叹的华丽蜕变,书写了一个教育改变命运的生动故事。
星火燎原,爱心铺就助学桥
老郎寨,白岩村七个自然寨之一,有160余户、600余口人,汉、苗等多民族杂居,姓氏近10种。
曾几何时,寨民文化程度低,邻里疏离,民风更是出了名的“野”:“孩子们十几岁混完义务教育,要么外出打工,要么在‘混日子’中跌进犯罪的泥淖。”老郎寨爱心助学委员会成员、贵州师范学院退休干部王刚感慨道。
寨里人至今记得,2018年前后,村里一群年轻人聚众斗殴,造成恶劣影响,一下子被抓了十几个;更有人涉及其他刑事犯罪,被判了25年。“多好的小伙子,一辈子就这么毁了。”老人们提起,仍痛心疾首。
转机,出现在2018年春节。
彼时,在云南创业的王勇和在平坝做生意的王中成回寨过年,聚在一起时,心里都装着同一个忧虑:寨里年轻人的未来。“得让孩子们多读书!”两人一拍即合,又拉上其他几位条件稍好的乡亲,反复通过微信、电话商量,达成共识——在寨里设立固定奖学金,鼓励孩子们好好读书、考大学。
消息传开时,不少人没当回事,却悄悄在女娃娃们心里发了芽。2019年,寨里一下子考出8名本科生,巧的是,全是女孩,被远近称为老郎寨“8朵金花”。
“8朵金花”的成功,让全寨人看到了希望:原来老郎寨的孩子,靠自己努力也能考上大学。
那年夏天,王勇等人全回来了。王勇个人拿出3万元,王中成拿出2万元,再加上其他人的捐赠,共募集了6.2万余元善款。同时,老郎寨爱心助学委员会也正式揭牌成立,并举行了隆重的颁奖仪式,热热闹闹给学子们颁了奖。
为确保奖学助学工作规范、持久,爱心助学委员会组建了7人的常委委员,负责对接联系、财务、信息、后勤等工作。同时,制定了章程,明确了入会条件、资金来源和使用等。
《章程》明确,每年考上大学本科及以上的学生,一次性发放奖学金,标准为博士生15000元,硕士生10000万元,一本线以上学生5000元,二本线以上学生3000元。对考上大专以上学位、家庭困难、品学兼优的学生,采取“一户一策”,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助学金或生活困难补助金资助。
不仅出钱,爱心助学委员会还成了学子们的“护学顾问”。以高考志愿填报为例,每年高考成绩出来,会员王春成等人专门腾出几天时间,给孩子们当志愿填报参谋。“孩子是第一次高考,不懂;家长文化水平不高,也帮不上。”王春成说,这事就全交给委员会了。
“我们先听孩子的想法,再推荐学校和专业。”让他骄傲的是,这几年在他们指导下,孩子们的分数没浪费过。“今年有个孩子,分数刚够线,就稳稳被录取了,一分也不多,一分也不少。”这几年,因为天天琢磨,大家竟真成了填报“行家”。
7年来,老郎寨爱心助学委员会员不断壮大,从最初的11人,发展到如今的29人,共发放奖学助学资金40余万元,共计奖学62人,助学20人。
破茧成蝶,读书成为新风尚
奖学、助学的激励作用,如春雨般润物无声。寨子里,悄然兴起了“比学赶超”的新风尚。
45岁的村民徐勇,为了给3个孩子提供较好的教育环境和条件,他和妻子在距离寨子5公里的高峰镇租下房子,一边在附近打零工,一边监督孩子学习。
2022年,他家的大女儿徐绘馨,如愿考上了遵义医科大学。领到寨里奖学金那天,不善言辞的他在自家院子里放了一挂长长的鞭炮,红纸屑铺了满地。
对于二儿子和小女儿,徐勇满是期待。“我这一辈子,就吃了没读书的亏。现在政策好,寨里又有助学委员会支持,娃能读出去,我砸锅卖铁也供!”
村民刘富平,过去认为读书没啥用,还花钱,对教育不重视,家里长子和次女高中没毕业就外出务工了。然而看着寨上的孩子们一个个考上大学,他慢慢改变了想法。
2021年,他家小儿子刘星宇高考成绩不理想,打算外出打工,被他阻止,并找到爱心助学委员会成员劝说,成功让孩子复读。经过一年的努力,刘星宇于2022成功考上了遵义师范学院。被问及重视教育的原因,他说:“生在老郎寨,没得办法,家里要是没得个大学生都抬不起头。”
这股向上向学的风气,深深影响着寨里的学子。
“如果不是村里良好的读书氛围,我可能早就打工去了。”今年考上大学的王瑞坦言,高一时,她的学习成绩不好,一度萌生放弃学业、外出务工的想法。
2023年夏天,她参加寨里的颁奖典礼,听着获奖的哥哥姐姐讲述求学故事,看着他们一个个考上大学,深深地触动了她。随后,她默默许下愿望:要以寨里的哥哥姐姐为榜样,考上大学,让自己的名字也出现在榜单上。
有了目标,就有了学习动力。她刻苦学习,一步步向上追赶。今年,她以545分的成绩,成功考上了重庆工商大学。“下个目标是读研,争取再上一次榜。”王瑞笑着说。
“2019年以来,寨子里每年至少有8人考上大学。考上的学校也越来越好,中国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重点大学都有,而且研究生也越来越多,预计明年将有博士生。”老郎寨爱心助学委员会会长王中宇说,寨子已成为远近有名的“学霸寨”,“这种情况,在周边寨子绝无仅有,甚至连很多村子都没听说过。”
“起初,我们张贴的标语是‘让读书成为老郎寨最时尚的潮流’。”王中宇笑着说,“现在大家都觉得,这标语过时了——读书,已经成为老郎寨最时尚的潮流。”
春风化雨,寨里民风日日新
走在老郎寨,寨子有些简陋陈旧,但路面整洁得找不到一片落叶,更别说白色垃圾。
“随着大家对教育的重视,现在寨上的老百姓主人翁精神特别强。”爱心助学委员会成员王春成指着干净的村寨说,“你看我们寨子,到处都干干净净的,都是村民自己扫的。大家都觉得,寨子好了,自己脸上也有光。”
还有一件事也让王春成印象深刻,“我们第一次搞奖学金颁奖时,现场都是我们委员会的人布置,旁人只看热闹,不帮忙。现在呢?时间还没到,村民就自发来到小广场,把地面扫得干干净净了。而且帮着搬东西、贴海报、维持秩序等。”王春成说,如今每年一次的颁奖,早已成了寨里的“头等大事”。
“发放奖学金的日子,也是全寨每年聚得最齐的一天。有的人过年都未必回,但发奖学金一定到。”王春成说,娃娃们读书读出了名堂,全寨都成了外人羡慕的对象,“这份精气神,千金不换!”
同时,爱心的火种,也如星星之火,在这片土地悄然燃起。好多曾经的奖学对象、助学对象,参加工作后,变成了爱心使者。
王霞就是其中之一。王霞说,她家家庭条件不好,读书期间,她和二妹得到了寨里爱心人士王勇等人的资助。她的三妹和四妹考上大学后,爱心助学委员会不仅给她们颁发了奖金,每个月还给予生活补助。如今,她和二妹王海霞已经参加工作,便申请加入爱心助学委员会,把这份爱心传递下去。“希望跟着叔叔伯伯们的脚步,为家乡出一份绵薄之力;更希望越来越多的学子,能感受我们曾经感受过的温暖。”她说。
“用曾经感受过的温暖去温暖更多的学弟学妹,这正是我们爱心事业更高层次的价值和意义!”王中宇说,从奖学对象、助学对象,变成如今的爱心使者,王霞等人接下了“接力棒”,实现了爱心传承延续的完美循环。
事实上,很多获得奖学、助学的学子,都在力所能及,自发反哺寨子。不少上了大学的学子,假期回寨后,会免费给寨里的低年级学生辅导功课。这不仅让孩子们有人管,降低了暑期风险,更形成了“传帮带”的良好风气。
此外,老郎寨考出去的大学生们还建了微信群,抱团为家乡发展出主意。“寨子一天天变好,大家都明白:是读书带来的改变。读书,让全寨的凝聚力越来越强。”今年考上西南民族大学研究生的王宏桂说。
寨子的变化,王刚深有体会:“以前串门,大家聊得多是东家长西家短,或者谁家又争地边了。现在不一样了,见面常问‘你家娃期末考得咋样?’‘今年高考有把握没?’风气真的变了。”
“如今,寨子里因鸡毛蒜皮引发的争吵斗殴事件近乎绝迹,邻里间多了份理解和谦让。傍晚时分,广场上追逐打闹的孩子少了,许多人家窗口透出的是孩子伏案温习功课的灯光。”王刚说,这是所有人的共识,“就算哪家孩子读书暂时跟不上,在这氛围里,也绝不会再去当‘混子’!”说这话时,在场的人都不约而同点了点头。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张鹏 潘朝选/文 石照昌/图
■记者手记
乡村振兴
当先铸魂
老郎寨的蜕变,核心动能并非来自外部强力注入,而是内生力量的觉醒与勃发。王勇、王中成等从寨子“走出去”又“走回来”的村民,是这场蝶变的关键支点。他们以乡土情谊为纽带,以共同福祉为感召,点燃了村民心中对“诗书传家”的朴素信仰。
这份自发的凝聚力,这份“自己寨子自己建”的主人翁精神,正是乡村振兴最宝贵的内生动力,比任何外部扶持都更持久、更深入骨髓。
同时,爱心助学委员会的意义也远超金钱本身——它是一套被寨民共同认可的价值标尺,一个看得见、够得着的希望灯塔。40多万元的奖学金,每一分都转化成了寨子里孩子们书桌上的灯光、父母眼中的期盼,以及邻里间“比学赶超”的新风尚。
老郎寨的实践,如同投入乡村振兴宏大叙事中的一颗石子,激荡起引人深思的涟漪:它生动诠释了“扶志”与“扶智”的深刻统一。当“让读书成为最时尚的潮流”从一个愿景变成现实,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人才的涌现,更是乡风文明的重塑、治理基础的夯实。
或许,这就是老郎寨给乡村振兴的启示:点亮一盏灯读书,聚起一群人,就能蹚出一条路。这样的“魂”,是乡村振兴的坚实底气。
(《老郎寨里书香扑面》由贵阳晚报为您提供,转载请注明来源,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