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10月23日,记者走进位于贵安新区马场镇大松山墓群旁的贵州省考古标本库房建设项目现场,见到建筑主体已巍然屹立,这座肩负贵州考古文物保护与展示重要使命的项目,正全力冲刺2025年12月底竣工交付目标,目前整体进度超80%,室内外装饰装修进入关键阶段。
作为我国“十四五”规划明确布局的“20个国家重点区域考古标本库房”之一,贵州省考古标本库房总用地面积近1.5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建筑主体为三层结构,含地下室一层、地上两层,由贵安发展集团旗下贵安城投集团代建。项目自2025年1月进场施工以来,始终以“打造精品”为目标,严格把控施工各环节。
“主体结构于今年7月封顶,现在同步推进室外龙骨安装、室内地砖铺设及水电气安装,整体进度超80%。”贵安城投项目管理有限公司考古所负责人敖超介绍,为保障建设进度,项目日均投入施工人员100人以上。项目施工的最大难点在于,为凸显考古特点,外墙需要焊接安装龙骨,并安装一万方定制石材。项目团队创新采用吊篮施工,目前已投入57台专业吊篮,全力攻克技术难关,“结合当前施工节奏与进度管控,项目可确保在今年12月底如期竣工投用。”
跟随敖超的脚步,记者来到二楼,只见地砖铺设已近尾声,墙面抹灰平整细腻,水电气管线正按规范有序接入,馆内的相关功能布局雏形初显。“我们始终把安全与质量放在首位,每一道工序都经过严格验收,就是要让这座库房真正成为贵州考古文物的‘安全港湾’。”敖超介绍,目前项目资金、人力、物资等保障到位,工期安全质量可控、在控。
据了解,贵安新区是贵州省自旧石器时代至明清时期文化唯一连续的地区,大松山墓群是贵州已发掘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的一处墓群,见证了汉晋至明代黔中地区社会文化中心逐渐转移至贵阳周边的进程,以及明代贵州建省前后社会经济的剧烈变化,展现了西南边疆古代少数民族的历史画卷,出土的各类文物4000余件(套)首次建立起黔中地区两晋至明代墓葬发展序列,为贵州历史时期考古学研究树立了年代标尺。
即将建成的贵州省考古标本库房,将用于贵州考古发掘出土的石器、陶器、瓷器、青铜器、玉器等各类文物整理、修复、储存及展示,促进文物研究、阐释、展示和人才培养,为贵州考古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支撑。“待项目正式投入使用后,我们将根据不同类型文物的保护需求,为各功能库房配置专业恒温恒湿、安防监控等设备,让这里成为贵州出土文物‘安全、科技、专业’的家。”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张兴龙在谈及项目后续运营时表示,库房周边预留的空地还将规划建设考古体验区:“未来将成为群众近距离体验考古流程、了解贵州历史文化的窗口与平台,真正打破考古与大众的‘距离感’,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值得关注的是,库房在外观设计上深度融合“考古探方、地层学、贵州考古地图、贵州出土代表性文物”等文化元素,既彰显贵州考古特色,又具备鲜明辨识度。同时,预留了充足的文旅融合发展空间,将依托大松山墓群的文化价值,通过组织公众考古研学、文物科普展览等活动,打造集文物保管、知识传播、文化展示、研学体验于一体的文旅融合新地标,为贵安新区文化旅游业发展注入新动能,助力贵州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双向赋能”。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潘朝选)
(《“贵州省考古标本库房”年底建成》由贵阳晚报为您提供,转载请注明来源,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